“我是陆军少将,谁敢抓我!”:一个骗子的十年将军梦

司马槑谈过去 2025-11-09 15:02:59

“我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你们谁敢抓我!”,一直到被抓的这一刻,他还沉浸在自己的“大校”美梦中。 要搞懂这位“少将”为何如此入戏,咱们得把时钟拨回1958年。 这一年,他出生在天津一个农村,原名叫董宪维。父亲是工人,家里条件一般。他是全家的希望,从小就被捧在手心。 老话“穷养儿”,在他家完全反着来。父母砸锅卖铁也要给他最好的。 可董宪维从小就“天赋异禀”。在学校,他不是欺负同学,就是偷东西。老师上门告状,父母前脚道歉,后脚该怎么宠还怎么宠。 到了中学,他更是把“小聪明”发挥到了极致。 他发现老师检查作业,一般只抽查那些交得慢的。于是乎,董宪维每天第一个冲上讲台交作业本,老师还当众表扬:“大家要向董宪维同学学习!” 谁能想到,他交上去的,压根就是个空本子。 这招屡试不爽。 这事儿放今天看,简直就是他未来骗术的“序章”——用最积极的姿态,干最敷衍的事,精准拿捏住了规则的漏洞。 当然,作业能作弊,考试不行。次次零分的成绩最终让他被学校开除。 走向社会,他更是“眼高手低”。干啥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还总跟老板顶撞。18岁那年,他决定去大城市闯闯。 这一闯,就闯进了改变他“演技”生涯的地方。 他被一个“工厂”招工的给忽悠了,对方说得天花乱坠:管吃管住,工作轻松,收入乐观。 等他一进去才发现,这是个传销窝点。 换别人可能想着怎么跑,董宪维不一样。当他听了几堂课后,他激动了。讲师说的“出身贫苦、怀才不遇、想赚大钱”,字字戳心。 别人是被洗脑,他倒像是找到了组织。 1978年,这个窝点被取缔,董宪维被遣送回家。两年传销,他分文未赚,反而赔光了家底。 但他收获了比钱“宝贵”的东西:一套炉火纯青的话术,和一颗刀枪不入的厚脸皮。 此后几十年,董宪维依旧浑浑噩噩。直到1998年,40岁的他,在一家小饭馆“顿悟”了。 他无意中听到邻桌聊天,说现在孩子考军校太难了,估计得花钱找门路。 董宪维脑中一道惊雷闪过:我四十多了,进部队肯定没戏。但我可以“伪装”成部队的啊!专门帮这些家长“办事”,钱还不是手到擒来? 这个念头一旦出现,就再也刹不住了。 他立刻行动。先去找人做了全套假证,还给自己改了个听起来更威严的名字——董大维。 光有军装和证件还不够,那顶多算个“散户”。董大维的“格局”远不止此。 2003年,他跑到北京密云,注册了一家公司,名叫“军威建投资有限公司”。 他给自己搭了一个“舞台”。有了公司董事长的身份,他才能“合理”地接触到那些真正有钱、有需求的“上流社会”。 一切就绪,董大维穿着他的“大校”军装,正式登台。 他对外宣称的身份是:北京军区政治部干部部政委,军衔大校。 他利用传销练就的口才,在各种饭局上高谈阔论,气场十足。圈子慢慢打开,总有人会上钩。 当真有人找他帮忙安排孩子进军校时,他高超的“演技”又来了——玩起了欲擒故纵。 他表现得特别矜持、高冷,一副“这事儿很违规,我轻易不办”的姿态。你越求他,他越拿捏。 等时机成熟,他才“勉为其难”地开口:一两万看不起谁呢?现在这行情,起步都得十几万。 看到这你肯定会问:他真能把人送进军校? 这正是董大维最高明的地方。 他还真把孩子们“送进去”了。只不过,进去的不是正规军校生,而是“委培名额”。 啥意思呢?就是这些孩子确实在军校上学,但没有军籍,毕业不包分配。本质上,跟普通大学没两样,就是花钱借个地方上课。 为了防止穿帮,董大维收完钱后,还会严厉地“警告”家长:“这事儿是机密,千万别去学校打听军籍问题,不然你我都得吃不了兜着走!” 家长们一听,哪还敢问。 就这么着,董大维靠着这个“完美的闭环”,在十年间,伙同他人疯狂敛财高达409万。 钱来的太容易,人就飘了。董大维在自己编织的梦里越陷越深。 他开着豪车,出入高档会所,享受着众人的仰望和“首长”的尊称。他彻底忘了自己是董宪维。 他觉得,以自己的“资历”和“人脉”,一个“大校”已经配不上他了。 于是,他自己给自己“升了官”——晋升“陆军少将”。 他甚至刻了“少将”的印章,印了“少将”的名片。他活成了自己想象中的样子。 谎言终究是谎言。直到“朝阳群众”的举报,警方联系了部队,得到的回应是“查无此人”,这场荒诞大戏才被强行中止。 在审讯室里,面对铁证,董大维依然恍惚。 他看着审讯人员,问出了一个让所有人哭笑不得的问题: “我难道不是少将吗?” 2013年,董宪维因诈骗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十四年。 回看他的一生,可悲又可笑。 他最大的问题,是把这份聪明和努力,用错了地方。 他沉浸在自己的“大校”美梦里,亲手给自己“晋升”了少将,最后,又被现实强行“开除军籍”。他不是被抓了,他是被“打回原形”了。 可叹的是,直到最后,他似乎都不愿从这场自己导演了十年的“将军梦”里醒来。

0 阅读:92
司马槑谈过去

司马槑谈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