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福建舰入列,新闻联播不经意扫过的两个镜头,两位国之栋梁都在入列现场,歼15舰

云景史实记 2025-11-09 13:05:56

昨日福建舰入列,新闻联播不经意扫过的两个镜头,两位国之栋梁都在入列现场,歼15舰载机总设计师孙聪院士和中压直流电磁弹射发明者马伟明院士,两位都已经白发苍苍,腰背已不再挺拔,但眼神毅然坚定,让人泪目! 您们是国家前行道路上的照明灯,指路人,更是全国人民的脊梁!向那些为了国家强大而默默无私奉献的科学家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先说说马伟明院士,这位被称作 "中国电磁弹射之父" 的老人,一辈子都在跟舰船电力较劲。上世纪 90 年代,咱们引进国外的发电机,人家专家拍着胸脯说技术顶尖,可马院士一眼就看出了隐患 。 那设备存在 "固有振荡" 问题,万一在海上发作,整艘潜艇的动力系统都可能瘫痪,变成任人摆布的 "海上废铁"。他找到部队首长请战,说 "我是海军的院士,装备出问题我不去解决,要我干啥?" 就这一句话,他带着团队扎进了实验室,一待就是五年。1800 多个日夜,他们把电机拆了装、装了拆,反复试验近千次,没人记得熬过多少通宵,只知道实验室的灯常常整宿不熄。 有次为了捕捉一个关键数据,团队连续 60 个小时没合眼,马院士自己更是守在仪器旁,眼睛布满血丝也不肯离开。终于,他们发明了带稳定绕组的多相整流发电机,彻底破解了这个世界性难题。 后来国外公司找上门,愿意掏 150 万现钞买专利,马院士直接拒绝:"这是国家的技术,多少钱都不卖",最后反倒让对方乖乖买咱们的专利,还把核心图纸送来请中国人审查。 更了不起的是电磁弹射技术。以前美国福特级航母用的交流电系统,故障不断,平均几百次就出问题,实际每天最多弹射 200 架次。 马院士团队另辟蹊径搞出中压直流系统,不仅稳定,效率还高得惊人 —— 福建舰每 1 分半钟就能弹射一架飞机,一天理论上能弹 300 架次,比美国的还多出三分之一。 要知道,这可是在常规动力航母上实现的,全世界独一份,直接让中国航母从滑跃起飞一步跨到了电磁弹射的顶尖水平,把过去 30 年的技术差距彻底追平甚至反超了。 再看孙聪院士,他手上的 "硬骨头" 是歼 - 15 舰载机。 舰载机起降被称作 "刀尖上的舞蹈",航母甲板就那么点地方,还跟着海浪上下颠簸,飞机得以每秒 60 米的速度精准落在阻拦索上,难度比走钢丝还大。 2006 年孙聪接手时,国内连相关的技术资料都没多少,有人说 "咱们还是买国外的吧",可他偏不。 研制那几年,风险跟着他们跑。阻拦锁断过,飞机机翼被打碎过,发动机在空中停过火,每次都是生死考验。 孙聪带着团队住在试验基地,两年多没怎么回家,硬生生突破了总体设计、着舰技术等 6 大类 38 项关键技术。 2012 年 11 月 23 日那天,渤海湾的风特别大,歼 - 15 第一次尝试着舰,孙聪站在指挥塔上,手都攥出了汗。当起落架稳稳勾住阻拦索的那一刻,这位硬汉总师的眼泪一下子就下来了。 现在福建舰上的歼 - 15T 更厉害,靠着马院士的电磁弹射,能满油满弹起飞 —— 过去滑跃起飞时,载弹量得减 35%,燃油少带 28%,作战半径只有 700 公里。 现在能挂 9 吨弹药,带 12 吨燃油,作战半径达到 1200 公里,雷达能探测 400 公里外的目标,比美国的 F/A-18 舰载机强多了。这些数字背后,是孙聪团队上千次的飞行试验,是无数个不眠不休的攻关日夜。 看着福建舰 8 万余吨的庞大舰体上,三条电磁弹射器整齐排列,歼 - 15T 和歼 - 35 战机随时能呼啸升空,谁能想到这背后是两位老人一辈子的坚守。 马伟明 41 岁就当选中国工程院最年轻的院士,可他没歇过一天,如今头发全白了还在搞电磁线圈炮研究;孙聪从歼 - 11 到歼 - 15,再到 FC-31,一辈子设计战机,当年的青年才俊也成了驼背的老者。 他们图啥?马院士说过 "核心技术买不来,必须自主突破",孙聪接受采访时只说 "每款飞机研制成功,就是完成一个梦想"。 福建舰入列那天,这两位老人站在舰舷边,看着五星红旗升起,眼神里全是欣慰。他们的腰弯了,是因为扛了太多技术重担;头发白了,是因为熬了太多攻关夜晚。 可正是这弯腰的背影,撑起了中国航母的脊梁;正是这满头白发,照亮了中国海军走向深蓝的路。 咱们普通人可能不懂什么叫 "中压直流",也说不清舰载机的气动原理,但咱知道,有了马伟明的弹射器,咱的航母才更有战斗力;有了孙聪的舰载机,咱的海军才更有底气。 这两位院士,还有那些像他们一样默默奉献的科学家,就是咱国家最硬的骨头,最亮的灯。他们用一辈子的坚守告诉世界,中国的强大靠的不是别人的施舍,而是自己的双手和永不放弃的信念。 看着他们坚定的眼神,我心里又感动又踏实,有这样的国之栋梁在,咱国家的明天肯定错不了!

0 阅读:145

评论列表

带你一起看风景

带你一起看风景

3
2025-11-09 13:18

都是国之栋梁。

猜你喜欢

云景史实记

云景史实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