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秋天,上海一位82岁的老人接到一个电话。对方说:“我是谷正文,就是当年

觅双用文史读古今 2025-11-08 17:04:57

2000年秋天,上海一位82岁的老人接到一个电话。对方说:“我是谷正文,就是当年的郭同震。”接电话的是著名表演艺术家张瑞芳,而电话那头的声音,把她带回了六十多年前的岁月。 那时抗日战争刚爆发,一群热血青年在济南组成演剧队,用文艺演出宣传抗日。 19岁的张瑞芳和队友郭同震就在其中,队伍条件艰苦,大家挤在破庙睡地铺,吃的是粗粮窝头,但每个人都充满斗志。 演剧队的日子虽然清苦,却点燃了张瑞芳心中的艺术火种。她记得有一次在农村演出《放下你的鞭子》,台下老乡们被剧情打动,纷纷捐钱捐物支援前线,有人甚至当场报名参军。郭同震当时负责舞台布置和道具,总是默默忙到最后,却在后台偷偷给她塞过一个烤红薯,那点暖意,她记了一辈子。 后来演剧队辗转武汉、重庆,战火中大家失散了。张瑞芳投身电影事业,成了银幕上的“人民艺术家”;而郭同震则改名谷正文,加入军统,成了戴笠手下的得力干将,参与过不少秘密行动。两人走上了截然不同的道路,再无联系。 电话里,谷正文的声音带着岁月的沙哑,他说:“当年在济南的日子,是我这辈子最干净的时光。”他还提到演剧队解散时,张瑞芳曾把自己的钢笔送给了他,那支笔他一直带在身边。张瑞芳听着,眼眶湿润了,她没想到,那个沉默寡言的队友,竟把那段青春记忆珍藏了这么久。 挂了电话,张瑞芳久久不能平静。她翻出旧相册,指着一张泛黄的合影告诉家人:“这个穿蓝布衫的就是郭同震,当年我们一起唱《松花江上》,台下的人都哭了。”那段在战火中绽放的青春,虽然短暂,却成了两人心中最温暖的底色。 后来,谷正文又寄来一封信,信中写道:“人生如戏,我们都演了一辈子,只是剧本不同。但济南的那段日子,是我们共同的序章。”张瑞芳把信夹在相册里,每当看到那张合影,就会想起破庙里的地铺、粗粮窝头的香气,还有那个偷偷塞给她烤红薯的少年。 岁月流转,两人早已白发苍苍,各自的人生轨迹也早已尘埃落定。但那段在抗日烽火中结下的情谊,却像一杯陈酒,越酿越香。它无关身份,无关立场,只属于一群热血青年,在民族危亡之际,用青春和热情书写的无悔篇章。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0
觅双用文史读古今

觅双用文史读古今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