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伙同中亚五国,对中国采取重大行动。
美国总统川普美国时间11月6日将于白宫会晤中亚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与乌兹别克斯坦等五国元首,预计双方将针对稀土矿产、能源开发及基础设施投资等议题展开协商。而此举被视为美方启动“中亚魅力攻势”的关键一环,意在抗衡俄罗斯与中国在该地区的经济与能源影响力。 美国对中亚的这番密集动作,绝非临时起意,而是其多年来试图“重返中亚”战略的集中爆发。早自2015年起,美国就牵头搭建了“C5+1”(中亚五国+美国)合作机制,从最初的外长级对话逐步升级到如今的元首峰会,足见其对该地区战略定位的不断提升。 尤其是2023年拜登政府主持首次“C5+1”领导人峰会后,美国与中亚的合作框架已基本成型,而特朗普此次接续发力,显然是想将这种合作从“框架层面”推向“实质落地”阶段。 英国地缘政治学家麦金德曾断言中亚是世界地缘格局的“枢纽”,这一论断至今仍深刻影响着美国的战略决策——在美俄对峙持续、中国与中亚合作深化的背景下,美国绝不甘心坐视中俄“独占”这一战略要地,此次会晤正是其打破现有格局的主动出击。 从具体合作议题来看,美国的算盘打得十分精细,每一项都瞄准了中亚的资源禀赋与中国的合作短板。 稀土矿产领域,中亚近年来已成为全球关键矿产的“新焦点”,哈萨克斯坦2025年新发现的超大型稀土矿床资源量超2000万吨,仅次于中国和巴西,乌兹别克斯坦也计划在未来3年投入26亿美元推进76个稀有矿产项目。 美国早已盯上这块“肥肉”,自2021年起就通过“C5+1”关键矿产对话机制布局,美国进出口银行还曾承诺提供10亿美元融资专门支持哈萨克斯坦铀矿开发。 此次会晤中,美国大概率会加码投资承诺,试图构建从勘探、开采到加工的全产业链合作,其真实意图就是打造脱离中国主导的稀土供应链,破解当前全球关键矿产依赖中国的格局。 能源开发与基础设施投资则是美国针对中国“一带一路”合作的直接回应。中国与中亚在能源领域的合作早已根深蒂固,不仅是中亚能源出口的主要目的地,更通过管道、铁路等基础设施实现了能源运输的互联互通。 美国试图通过两类合作撕开缺口:一方面在能源领域与中亚深化绑定,重点推进油气资源开发与绿色能源合作,借助“矿产安全伙伴关系”机制将中亚纳入其主导的能源供应链;另一方面承诺参与基础设施投资,声称要“帮助中亚提升经济竞争力”,这与中国—中亚机制下的基础设施合作形成了明显的竞争态势。 不过明眼人都能看出,美国的承诺往往存在“温差”,其与中亚的贸易额自2015年陡降后便长期停滞,反观中国已成为中亚多个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这种现实差距让美国的“投资许诺”显得底气不足。 但这场博弈的复杂性远超“美国拉拢、中亚跟随”的简单逻辑,中亚五国在大国之间的“多元平衡”策略始终清晰。 就在2025年4月的中国—中亚外长第六次会晤上,各方还明确重申“反对外部势力干涉内政”,并高度评价中国提出的全球安全倡议,这意味着中亚国家对美国的“民主改造”套路仍保持警惕。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专家就曾指出,美国即便降低了调门,但其推行“价值观输出”的本质从未改变,此前在中亚搞“颜色革命”的教训,让各国对美国的政治渗透始终存有戒心。 事实上,中亚国家更倾向于以“C5+1”机制为平台形成集体立场,在与美国合作中争取最大利益,同时绝不放弃与中俄的传统合作——哈萨克斯坦既与美国谈铀矿开发,也在推进中哈铁路升级;乌兹别克斯坦一边对接美国矿产投资,一边参与中国主导的数字贸易合作,这种“左右逢源”的姿态才是中亚的真实态度。 俄罗斯的反应则为这场博弈再添一层变数。作为传统上对中亚拥有深厚影响力的国家,俄罗斯对美国的“渗透”保持高度警惕,其外交部曾明确表示,解决地区问题应依托上合组织等现有机制,而非美国主导的新框架。 俄罗斯目前仍在塔吉克斯坦主导锑矿开发等关键项目,与中亚的能源合作也未中断,这种“既成优势”让美国难以彻底取代其地位。 而中国的应对则更显沉稳,通过中国—中亚机制持续深化务实合作,仅2025年就推动了多个“小而美”民生项目落地,与美国侧重“战略制衡”不同,中国的合作更贴近中亚国家的发展需求,这也是其合作根基稳固的关键所在。 特朗普此次会晤能否真正撬动中亚格局,目前还是未知数。美国的优势在于政治影响力与融资能力,但其合作往往附加政治条件,且兑现效率存疑;而中国的优势在于长期积累的互信与务实的合作成果,但面临着美国“供应链替代”战略的直接挑战。 中亚五国的态度则成为关键变量,它们既想拿到美国的投资,又不愿得罪中俄,这种“平衡术”将决定未来地区格局的走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