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积电创始人张忠谋,受访时再次语出惊人:“我真的认为,我的国家——美国,仍然是世界的希望,仍然是世界上光辉的典范!”他还强调:“自从我来到美国并于1962年入籍以来,我的身份一直是美国人,除此之外别无其他!” 张忠谋可不是普通企业家。他在半导体行业摸爬滚打了整整 60 年,人生轨迹几乎和全球芯片产业的发展绑在了一起。 1962 年,30 岁的他正式加入美国德州仪器,从基层工程师一步步做到副总裁位置,是当时德州仪器唯一的华人高管。 那段在美国的经历,不光让他积累了核心技术和管理经验,更让他深度融入了美国的产业生态。 1987 年,55 岁的他回到中国台湾创办台积电,谁也没想到,这家最初只有几百人的小公司,后来能长成全球芯片制造领域的 “隐形霸主”。 现在的台积电,说它掌握着全球科技产业的 “命脉” 都不为过。全球每 10 颗先进制程芯片,就有 6 颗来自台积电的生产线。 7 纳米、5 纳米制程工艺,它长期霸占全球第一的宝座,3 纳米制程更是率先实现量产,把三星、英特尔等竞争对手甩在身后。 台积电的崛起,离不开美国市场和技术的滋养。但最近几年,这种 “相互成就” 慢慢变成了 “深度绑定”。 2022 年,美国推出《芯片与科学法案》,砸下 520 亿美元专项补贴半导体企业,附加条件是拿到补贴的企业 10 年内不能在中国扩建先进制程工厂。 台积电二话没说就申请了补贴,还高调宣布在亚利桑那州建设超级工厂。 这座工厂的投资规模一涨再涨,从最初的 120 亿美元一路加到 400 亿美元,成为美国历史上最大的外国直接投资项目之一。 现在的半导体行业,早就成了大国博弈的主战场。美国为了遏制中国芯片产业,出了一堆限制措施。禁止向中国出口先进光刻机,不让台积电给华为等中国企业代工先进制程芯片,还拉着日本、荷兰搞 “芯片四方联盟”,想从技术、设备、人才上全方位封锁中国。 张忠谋的表态,恰好撞上了这个时代的撕裂点。在年轻人看来,他的话或许 “不合时宜”,忽略了中国芯片产业的崛起和全球格局的变化。 但在张忠谋的人生语境里,他说的是自己六十年的亲身感受 —— 美国给了他成长的土壤,成就了他的事业,也塑造了他的价值观。 这种身份认同,和当下的地缘博弈、产业竞争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才引发了这么大的争议。 张忠谋的 “美国身份” 宣言,还让我们看到了 “个人记忆” 与 “当下现实” 的冲突。他记忆里的美国,是那个开放、包容、引领技术革命的国家。 但现在的美国,在半导体领域的做法,更多是靠霸权维持优势,而非靠创新赢得尊重。 对中国而言,这场争议也不全是坏事。它让我们更清醒地认识到,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从来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关乎产业生存的必答题。 说到底,半导体行业的竞争,最终还是技术和创新的竞争。张忠谋的身份认同或许不会改变,但全球产业的格局,从来不会因为某个人的表态而停止演变。 未来,谁能真正引领半导体行业的发展,不是看谁的 “口号” 喊得响,而是看谁能真正坚持技术创新、拥抱开放合作,谁能真正顺应时代的潮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