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上掉馅饼了?”最近在甘肃陇南,一条河道正在开挖,没想到这事竟引来了不少村民,他们带着自家的简易工具就直奔河边淘金。虽说挖出来的都是些碎小的金子,但其实是妥妥的违法行为!可这些人却仍然为了这种小利益铤而走险,网友:这真是捡了便宜吃大亏! 这股疯狂的淘金潮,说到底是“利”字当头,再加上网络传言的推波助澜。2025年国际金价一路飙升,创下历史新高,黄金成了大家眼里“最靠谱的硬通货”。就在这时候,网上开始流传“康县燕子河有黄金”的说法,更有人发短视频“现身说法”:视频里,一个人拿着简易淘金盆,几下就从河沙里筛出几粒金灿灿的东西,配文“一盆沙赚2000块,比打工强十倍”,还附带“零基础淘金教程”。 消息像长了翅膀似的,在康县及周边村镇传开了。“隔壁村老王淘了三天,给儿媳买了个金项链”“县城有人辞了工作专门来淘,说要赚够首付”——这些真假难辨的传言,让越来越多人心动。一开始还是几个村民背着小筐试探,后来越来越多人加入,甚至有人从外地开车过来,带着专业的抽沙设备,把燕子河的河床挖得千疮百孔。河边上,卖淘金盆、胶鞋的小贩生意火爆,一套工具从几十块炒到几百块,照样有人抢着买。 “原以为是捡钱,结果是跳坑!”说起淘金的经历,康县村民老张悔得直拍大腿。他看别人淘金眼红,花3万块买了抽沙机、淘金槽,又花2万块租了发电机、雇了两个帮手,雄心勃勃地“开工”。每天天不亮就下河,直到天黑才上岸,河水冻得他腿上长了冻疮,可筛出来的“黄金”,加起来还不到1克。 老张不甘心,又咬牙坚持了半个月,最后实在撑不下去了。算算账,设备钱、租金、人工费加起来近5万,卖“黄金”只赚了不到2千块,相当于亏了4万8。“那些网上说赚大钱的,要么是摆拍,要么是拿黄铜粒冒充黄金骗流量!”老张气呼呼地说。像他这样的不是个例,河边上不少人私下抱怨,淘了十几天,连买工具的钱都没赚回来,有人偷偷把设备低价卖掉,灰溜溜地回去打工了。 地质工程师李师傅解释:“专业淘金都要去有金矿储量的区域,用大型设备开采,还得经过复杂提纯。普通河沙里的那点黄金,根本不够塞牙缝,普通人用简易工具淘金,纯属白费力气。” 比亏钱更可怕的,是法律的重拳。很多村民不知道,淘金看似“靠力气吃饭”,实则是严重的违法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明确规定,矿产资源属于国家所有,未经许可私自开采、挖掘,就算是河沙里的黄金,也涉嫌非法采矿罪。 康县自然资源局早就盯上了燕子河的非法淘金行为,不仅在河边立了“禁止非法淘金”的警示牌,还组织执法人员巡逻。可还是有人心存侥幸,趁晚上偷偷下河淘金。就在去年,当地就破获了一起非法淘金案:村民王某伙同三人,在燕子河非法淘金三个多月,获利3万元。本以为能潇洒度日,结果被执法人员查获,最终因非法采矿罪被判有期徒刑2年,罚款5万元——赚的3万不够罚款,还得倒贴2万,更留下了案底。 “现在知道怕了,淘金赚的钱,还不够交罚款的。”正在接受调查的非法淘金者李某说,他原以为“挖点沙子不算啥”,没想到会触犯刑法。目前,康县自然资源局已联合公安部门开展专项整治,查获非法淘金设备20多套,查处涉案人员15人,其中5人已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 疯狂淘金留下的,不仅是村民的亏损和罚单,还有满目疮痍的生态环境。在燕子河下游,原本平整的河床被挖得坑坑洼洼,深浅不一的沙坑随处可见,抽沙留下的管道和垃圾扔得满地都是。当地村干部忧心忡忡地说:“这些沙坑平时看着没事,一到汛期就危险了,水流会在沙坑处形成漩涡,很容易引发河堤坍塌,威胁周边村庄的安全。” 更严重的是水污染风险。部分淘金者为了“提纯黄金”,会偷偷使用水银等化学品,这些有毒物质随污水流进河里,导致河水重金属超标。“以前河里有鱼有虾,现在连水草都长不好了。”村民说,自从淘金的人多了,河水就变得浑浊,下游的农田灌溉都不敢用河水了。 除此之外,淘金者的人身安全也让人揪心。很多人没有专业防护装备,在齐腰深的河水里作业,脚下全是淤泥和碎石,一不小心就会滑倒溺水。去年冬天,就有一名外地淘金者夜间作业时失足掉进沙坑,因为天黑没人发现,等到第二天被找到时已经失去生命体征。 这场闹得沸沸扬扬的“淘金热”,说到底,是经济焦虑下的集体非理性狂欢。这些年,大家总想着“走捷径致富”,从“炒币”“传销”到“非法淘金”,总有人被“一夜暴富”的神话迷惑。可现实是,天上不会掉馅饼,所有看似“低门槛、高回报”的好事,背后都藏着看不见的坑。 网络时代,谣言和虚假信息传播得越来越快,一张摆拍的照片、一段剪辑的视频,就能编造出一个“致富神话”。而那些编造神话的人,要么是为了流量带货,要么是为了卖设备,根本不会管普通人的死活。就像这次的淘金潮,卖工具的小贩赚了钱,发视频的博主涨了粉,只有跟风的村民亏了本、犯了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