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一90岁老人因病去世,家人将其火化后,可谁也没料到,骨灰里莫名多出4个钢钉?

超凡纪实录 2025-11-07 18:52:05

河南一90岁老人因病去世,家人将其火化后,可谁也没料到,骨灰里莫名多出4个钢钉?殡仪馆称钢钉可能是老人做手术留下的,但这说法让老人家属根本不能接受,因为老人根本没做过手术,医院也开具了证明,老人无手术史!儿媳说全家都怀疑:这骨灰根本就不是我婆婆的! 蔡女士的母亲今年90岁,无儿无女的老人一直由蔡女士夫妇赡养,去世前因肺部感染住院治疗,最终抢救无效离世。“老人一辈子没做过手术,连输液都很少,身上怎么会有钢钉?”蔡女士说,母亲住院期间,他特意让医院出具了“无手术史”证明,上面明确写着老人全身无植入性金属异物。 可就在火化结束,殡仪馆工作人员将骨灰装入骨灰盒,家属准备签字领走时,蔡女士的妻子突然发现骨灰中闪着金属光泽。仔细拨开骨灰,4枚长约3厘米、已经锈蚀的钢钉赫然在目。“当时整个人都懵了,火化前我们最后见母亲时,遗体完好无损,怎么烧完会多出钢钉?” 面对家属的激烈质疑,殡仪馆负责人给出的回应简单粗暴:“我们的流程是闭环管理,从遗体接收、核对到火化、骨灰交接,每一步都有记录,绝对不可能出错。”当被问及钢钉来源时,该负责人支支吾吾地推测:“可能是老人以前做过手术,家属忘了或者老人没说。” 这个说法瞬间点燃了家属的怒火。蔡女士当场拿出医院开具的无手术史证明,拍在办公桌上:“医院的诊断记录清清楚楚,老人全身没有任何手术痕迹,你们凭什么说钢钉是她的?”而面对这份关键证据,殡仪馆再也拿不出任何能支撑自己说法的依据,只反复强调“流程没问题”。 为了证明清白,蔡女士提出查看遗体从进入火化炉到骨灰取出的全程监控。可殡仪馆的监控录像,却在最关键的时间段“掉了链子”——在遗体火化完毕,工作人员将骨灰从炉膛取出、装盒,直至送到家属面前的这15分钟里,有两分钟的监控画面一片漆黑。 “就是这两分钟,足够做很多事了!”蔡女士质疑,这两分钟恰好是骨灰处理的关键环节,监控突然中断绝非巧合。但殡仪馆给出的解释是“监控线路老化,偶尔会出现短暂黑屏”,并拿出一份半年前的监控设备检修记录,试图证明这是“正常故障”。 可这个解释在法律层面根本站不住脚。《殡葬管理条例》明确规定,殡仪馆在遗体接收时,必须与家属共同核对逝者信息并签字确认;火化前需再次核对遗体,确保无差错;骨灰交接时,需由家属确认无误后签字领取,全程需有影像记录留存。 “别说流程闭环了,连最基本的核对记录都不全!”蔡女士表示,遗体送进殡仪馆时,工作人员只是简单问了姓名和年龄,没有让家属核对遗体细节并签字;火化前也没有任何人通知家属到场确认。而殡仪馆提供的“流程记录”,只有几张模糊的遗体照片,没有任何家属签字的核对单据。当地民政部门介入调查后也发现,该殡仪馆的火化流程存在多处违规,与《殡葬管理条例》的要求严重不符。 在殡葬行业从业者看来,骨灰中出现不明钢钉,只有两种合理解释,且责任都牢牢锁定在殡仪馆身上。第一种可能是“遗体混淆”:在遗体接收或存放环节,工作人员将蔡女士母亲的遗体与其他逝者弄混,火化的根本不是蔡女士的母亲,钢钉是另一位逝者体内的手术残留物。 “这种情况不是没发生过。”一位从事殡葬工作10年的业内人士透露,部分小型殡仪馆管理混乱,遗体存放时不按编号排列,接收时不仔细核对信息,很容易出现遗体混淆的问题。尤其是在逝者年龄、外貌相似的情况下,出错概率更高。 第二种可能是“炉膛未清理”:上一位火化的逝者体内有手术钢钉,火化后钢钉未被彻底清理出炉膛,工作人员就直接将蔡女士母亲的遗体送入火化。高温火化后,上一位逝者的钢钉与蔡女士母亲的骨灰混在了一起。 无论是哪种可能,都暴露了殡仪馆在管理上的严重疏漏。当地民政部门的初步调查结果也显示,该殡仪馆存在“遗体核对不严格、炉膛清理不彻底、监控设备维护不到位”等多项问题,已责令其停业整顿。 “我母亲操劳一生,不能死后连骨灰都弄混!”蔡女士说,目前家属的态度很明确:在真相查明前,坚决不领取并安葬这盒有钢钉的骨灰。而要查明真相,最科学、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对钢钉上附着的骨骸进行DNA鉴定,将其与家属的DNA进行比对,就能确定这盒骨灰到底是不是蔡女士的母亲。 蔡女士已正式向殡仪馆提出DNA鉴定的申请,并表示愿意承担全部鉴定费用。可殡仪馆却以“骨灰是逝者遗物,随意取样不敬”为由,拒绝了这一请求。“他们不是说流程没问题吗?那为什么不敢做鉴定?”蔡女士认为,殡仪馆的拒绝恰恰说明他们心里有鬼。 目前,当地司法部门已介入此事,组织家属与殡仪馆协商DNA鉴定事宜。如果鉴定结果显示骨灰并非蔡女士的母亲,殡仪馆需承担遗体丢失的责任,赔偿家属的精神损失并公开道歉;如果是炉膛未清理导致钢钉混入,殡仪馆也需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并对相关责任人进行追责。

0 阅读:0
超凡纪实录

超凡纪实录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