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报,快报 北约秘书长宣布! 2025年11月7日消息,北约秘书长吕特当地时间6日表示,北约在弹药生产方面已开始扭转局面。吕特称,直到最近,俄罗斯的弹药产量还超过所有北约国家的总和,现在这种局面已不复存在。北约正开通数十条新生产线,并扩大现有生产线,目前北约弹药的产量已达到数十年来最高水平。今年,北约各成员国承诺提高防务开支。对此俄罗斯方面曾警告称,北约和欧洲正走在不受约束的军事化道路上。(据央视新闻) 吕特的表态听着底气十足,但仔细核对北约官方文件就会发现,所谓“防务开支升级”并非眼前的事实。2025年6月的北约峰会上,32个成员国确实达成共识,计划到2035年逐步将国防相关开支提升至GDP的5%(含3.5%核心军费+1.5%安全配套支出),而2025年的实际执行目标仅为GDP的2%,目前只有波兰(4.48%)、立陶宛(4%)等少数国家超标,多数成员国仍在达标路上,整个北约全年防务开支预计突破1.5万亿美元,这笔钱的筹措也并非“挤占民生”那么简单。 弹药产量的“反超说”更需要理清统计口径。2024年北约公布的130万发产量,特指155毫米这一北约主战口径炮弹,而俄罗斯宣称的450万发则包含152毫米炮弹、Grad火箭弹、迫击炮弹等多种型号。若仅对比双方主力作战口径,差距其实远没有数字显示的那么悬殊。北约2025年计划将155毫米炮弹产量提升至170万发(欧盟100万发+美国70万发),加上其他口径弹药,总量确实有所突破,但这种“反超”是建立在统计范围统一后的结果,并非绝对意义上的产能碾压。 吕特曾提到“动用社会支出一小部分强化国防”,但这并非指向直接削减养老金、医疗福利。德国2025年950亿欧元军费主要通过税收调整和债务融资实现,法国甚至暂停了此前的养老金改革,转而向富人征税补充国防资金,真正因军费增长直接影响民生的案例并不普遍。但不可否认的是,1.5万亿美元的巨额开支背后,是欧洲各国财政压力的持续增大,法国、德国此前爆发的政府信任危机,虽不全因军费,但国防开支的快速增长无疑让本就乏力的经济雪上加霜。 北约的产能扩张,背后确实有现实倒逼的因素——2022年俄乌冲突初期,欧洲弹药库存仅够乌军10天消耗,美国又优先满足自身需求,暴露了欧洲军工产能的短板。而俄罗斯方面,2025年军费占GDP比例已达6.3%,通过简化弹药设计、整合产业链,实现了产量快速提升,双方都在军备竞赛的轨道上越跑越快。但区别在于,俄罗斯反复强调“无侵略北约意图”,而北约一边渲染“安全威胁”,一边加速开通新生产线,保加利亚、德国砸10亿欧元建弹药厂,立陶宛的155毫米炮弹厂2026年投产首阶段年产仅3.5万发,这种分阶段的产能扩张,更像是长期军备布局而非临时应急。 所谓“扭转局面”,本质上是北约军工产能的阶段性补位,而非和平进程的积极信号。无论是北约的分阶段扩产,还是俄罗斯的产能维持,核心都是地缘博弈下的军备加码。当欧洲大陆变成军工产能竞赛的舞台,当巨额资金流向军火库而非民生改善、经济复苏,即便统计数据上实现了“产量反超”,也难以掩盖背后的安全焦虑与和平隐忧。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