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下场怒批!近日人民日报刊登读者来信,阴雨天气,村民忙着排涝,村里的大喇叭

多咪拉 2025-11-07 16:09:23

人民日报下场怒批!近日人民日报刊登读者来信,阴雨天气,村民忙着排涝,村里的大喇叭却循环播放着“禁烧秸秆”,如此死板,怎能为群众更好服务? 在这个充满变革与希望的时代,总有人在用“死板”的方式阻碍前行。近日,人民日报刊登的一封读者来信引发了广泛热议——阴雨绵绵的天气里,村民们正忙着排涝、抢救家园,村里的大喇叭却不断循环播放“禁烧秸秆”的通知。这一幕让人忍不住深思:难道我们的基层管理,就只能停留在这种“死板”的模式上吗? 有人说,这不过是“形式主义”的一角,是“官僚作风”的缩影。但细细想来,这背后折射出的是我们对群众的理解和服务方式的深层次问题。面对自然灾害,村民们的第一反应是抢救家园、保障生命财产安全,而不是听一遍又一遍的“禁烧秸秆”通知。那循环播放的喇叭声,是否让群众觉得被冷漠对待?是否让他们觉得,政府的“关心”只是机械的表演? 更让人心疼的是,这样的“死板”方式,真的能达到预期效果吗?禁烧秸秆固然重要,但如果没有结合实际,采取更贴近群众、便于理解和执行的方式,又怎能赢得他们的支持?这种“上对下”的宣传,是否忽略了群众的真实需求?难道我们要用“硬性规定”扼杀了群众的生活习惯和情感认同? 实际上,基层工作需要创新,更需要“人性化”。用心去理解群众的所思所想,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去沟通和宣传,才是赢得信任和支持的关键。比如,组织志愿者走访,利用微信、短视频等新媒体工具进行宣传,甚至在关键时刻,现场讲解、互动问答,才能真正打通群众的“心结”。 人民日报的这封信,犹如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在基层治理中“形式主义”的影子。正如一位网友所说:“我们需要的是理解和温暖,而不是机械的喇叭声。”是的,只有把群众的需求放在心上,才能让政策真正落地生根。 这不只是一个简单的“禁烧秸秆”的问题,而是一个关乎“服务精神”的大问题。我们要反思:在新时代背景下,怎么做才能让每一份政策都变得有温度、有生命力?如何打破“死板”方式,真正走进群众的心里?这,才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每个人都应思考的问题。让我们共同期待,一个更加温暖、更加智慧的基层治理时代早日到来。

0 阅读:0
多咪拉

多咪拉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