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一位美国顶尖狙击手击中了一名志愿军战士,那人应声倒地,坠入战壕,然而,大约二十分钟后,这名美国人惊讶地发现那名志愿军战士的尸体似乎动了一下,于是他又连续开了两枪,然而就在枪响的那一刻,那名美国人就像突然失去了生命一样,倒在了地上。 张桃芳1931年生在江苏兴化,那地方水网密布,乡亲们靠种地捕鱼过日子。他小时候跟爷爷上山打猎,爷爷教他用猎枪瞄准野兔和飞鸟。张桃芳练得勤快,常常对着树枝或远处目标反复射击,慢慢熟悉了枪的脾气。家里穷,他没上过多少学,早早帮父母干农活,比如下河叉鱼,得眼准手快才能逮住滑溜的鱼。兴化那儿的河道多,他从小练就了观察力和耐心,这些后来在战场上派上大用场。参军前,他就是村里出了名的好猎手,邻居们常找他帮忙打野味。 1951年春天,张桃芳响应号召入伍,成为志愿军24军214团的一员。新兵训练时,他学行军和基本射击,用步枪打靶,起初成绩平平,得调整呼吸和姿势才能准。他在部队里不偷懒,空闲时多练,举枪瞄准远处目标上百次。1952年9月,他随部队入朝,驻扎元山一带。刚到前线,他先在炊事班干活,煮饭烧水的同时,抽空练习射击。在坑道里,他对着灯芯练稳手,晚上用沙袋负重锻炼臂力。志愿军条件有限,他用的是苏联造莫辛纳甘步枪,没光学镜,就靠铁瞄具和经验。渐渐地,他从普通战士转为狙击手,任务是观察敌情,找机会击毙美军。 1953年1月,张桃芳正式上阵狙击,在上甘岭597.9高地设点。那高地地形复杂,弹坑遍布,他选多个位置轮换,避开敌方侦察。他发射子弹时,计算风速和距离,预判敌人移动。头几天没多少战果,但他不急,调整方法后,命中率上来了。到2月,他已击毙几十人,团里传开他的名声。美军那边损失大,士兵巡逻时胆战心惊。他的纪录不断刷新,用250发子弹歼灭71人,很快破百。志愿军狙击战术强调隐蔽和耐心,他严格遵守,不乱开枪。整个过程,他保持冷静,靠基本功积累战绩。 张桃芳的狙击让美军头疼,他们从本土调来艾克上校,这人是狙击教官,带先进装备,直奔597.9高地。艾克的任务就是除掉这个威胁。他找好位置,用瞄准镜锁定志愿军阵地,等机会。张桃芳那天换阵地,刚到位,一发子弹擦过头顶。他赶紧卧倒进沟,保持不动。两人就这样耗着,艾克监视,张桃芳听声音估位。近20分钟过去,张桃芳扔空手榴弹壳试探,没反应。他决定冒险,弄出动静,后仰倒地装中弹。艾克以为得手,第一枪打泥土,张桃芳没动。他再开第二枪,对准躯干。就在这时,张桃芳侧身射击,子弹击中艾克胸口。枪声几乎同时,艾克倒地,张桃芳爬行撤离。 这场对决,美军装备好,但张桃芳凭经验翻盘。艾克失败后,美军意识到志愿军狙击手的厉害,加强训练。可志愿军冷枪战术已成体系,敌方白天活动少,巡逻减。张桃芳战绩更新,美军报告中记下这笔。他的方法成了典型,强调时机和伪装。战场上,比的不仅是枪准,还有谁先出错。张桃芳用普通步枪创纪录,证明基本功关键。美军狙击手多用光学镜,他却靠铁瞄具,效率高。整个事件,突出志愿军战士的适应力和智慧。 张桃芳的狙击生涯从1953年1月29日开始,到5月25日结束,实际射击32天,用442发子弹击毙214人。这纪录在志愿军中最高,世界狙击史上也排前。他没用放大镜,就凭步枪铁瞄,平均每两发子弹消灭一人。美军为对付他,派专人,却失败。这事激励志愿军其他狙击手,练隐蔽和判断。战场环境恶劣,志愿军靠韧劲对抗装备优势。张桃芳的例子,说明普通士兵也能创奇迹,只要练好基本技能。 停战协议签后,张桃芳随部队回国。路上,他们过山川河流,他帮搭营地,整理装备。回国后,部队整顿,他参加会议,总结经验。1954年,他复员,坐火车回兴化。到家,他换上农装,开始种地。兴化田多,他早起插秧,均匀把苗插泥里。收获时,用镰刀割稻,捆束堆田边。他还养鸡,清理鸡舍撒料。村里人知他事迹,但他少说,只教小孩瞄准技巧。日子就这样过,平实无华。 张桃芳在家务农几十年,参与村里事,如修水渠,铲土筑坝。他的故事进志愿军档案,激励后辈。他的狙击强调耐心和观察,这些在农活中也适用。他没要特殊待遇,就跟乡亲一样劳作。2007年10月29日,他病逝,享年76岁。葬在村东坡,石碑刻名和年份。村人送别,放鲜花于墓前。他的事迹通过军史书传开,提醒战争中普通人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