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万没想到,基辛格竟然预言俄乌最先耗干的不是俄乌美,而是一个意想不到的国家? 俄乌冲突从2022年2月俄罗斯动手那时候开始,英国就跟打了鸡血似的冲在前面。 别看英国离战场远,它那股劲头比谁都足,首相约翰逊当时亲自飞去基辅,在战火纷飞的街头跟泽连斯基并肩散步,拍着胸脯说啥都要帮到底。 那会儿英国的援助清单看得人眼花缭乱,从反坦克导弹、防空系统到无人机,甚至后来还送了挑战者坦克,钱更是一笔接一笔地砸,半点不含糊。 为什么英国这么上头?说白了,它是想借这场冲突重振老牌帝国的风采。自从脱欧之后,英国在欧洲大陆的话语权一天比一天弱,以前还能借着欧盟的架子装装大哥,现在成了“孤家寡人”,总怕被世界遗忘。 俄乌开打,正好给了它刷存在感的机会——跟着美国带头反俄,既能讨好盟友,又能在欧洲面前立起“强硬领导者”的人设,简直是天上掉下来的机会。 可英国忘了,自己早就不是当年那个“日不落帝国”了,家底早就经不起这么折腾。冲突刚爆发那会儿,英国还能拿出压箱底的武器支援乌克兰,可打了一年多,库存就见了底。 有消息说,英军自己的炮弹储备都不够用了,后来只能从韩国、以色列这些国家买二手货,再转手送给乌克兰,面子上光鲜,里子早就空了。 更要命的是经济上的窟窿。脱欧本来就让英国经济元气大伤,通胀率一路飙升,能源价格跟着俄乌冲突疯涨,普通老百姓连取暖费都快交不起了。 就在这节骨眼上,英国政府还在往乌克兰砸钱,前两年的援助总额就超过了一百亿英镑。钱从哪儿来?只能靠借债,财政赤字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政府想砍福利省钱,结果引发了全国大罢工,地铁、医院、学校全停了摆,民心早就散了。 民众的态度也在悄悄变。一开始大家还同情乌克兰,觉得应该帮忙,可日子一难,想法就不一样了。有民调显示,愿意不顾能源涨价也要支持对俄制裁的英国人,比例已经降到了四成出头。更多人开始抱怨:“自己都快吃不上饭了,凭什么还要拿钱帮别人打仗?”还有七成多的人担心冲突会影响英国安全,六成多人怕这事直接害到自己头上,以前的那点“正义感”,早就被柴米油盐磨没了。 更尴尬的是,英国的首相换得比翻书还快,从约翰逊到特拉斯,再到现在的苏纳克,每个领导人都想靠援乌刷政绩,可政策根本没法连贯。特拉斯上台的时候喊着要“加大援助力度”,结果自己当了四十多天首相就下台了,留下一堆烂摊子。苏纳克想收敛点,又怕被美国和欧洲骂“软弱”,只能硬着头皮撑着,活脱脱一个“受气包”。 基辛格当年之所以说最先耗干的是个“意想不到的国家”,估计就是看透了英国这种“打肿脸充胖子”的处境。俄罗斯是本土作战,家底厚,耗得起;美国财大气粗,就算援助乌克兰也不伤筋动骨;乌克兰有全世界输血,好歹能撑着。只有英国,抱着不切实际的幻想,把有限的国力砸进无底洞里,既想当“英雄”,又没那个实力。 现在的英国,就像个透支信用卡撑场面的人,表面上还在国际上指手画脚,实际上早就快撑不住了。能源危机没解决,通胀没压住,民众怨声载道,武器库存空了,钱也快花光了。再这么耗下去,不用别人动手,自己就得先垮掉。 基辛格这预言,看似意外,其实早就在情理之中——毕竟,没有金刚钻,偏要揽瓷器活,最后只会把自己耗得一干二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