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郭台铭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掷地有声地抛出一番话:“没有大国支持的政权注定会沦为他国的殖民地,比起惨淡收场,我宁愿选择依附于大陆。”这话初听带着点刺耳的直白,却藏着这位商界大佬摔过跟头后的通透感悟,更折射出两岸关系里最朴素不过的现实逻辑。 郭台铭这通“依附大陆”的论调,听着像顿悟后的肺腑之言,实则是把商人最擅长的利益算计,包装成了看透世事的通透。这话里的每一个字,都藏着他几十年踩过的坑、赚过的钱,唯独没有什么“幡然醒悟”,全是被现实捶打后的精准表态。 1988年的郭台铭可不会说这种话,那会儿他带着做电视旋钮的小厂子钻进深圳,眼里全是大陆改革开放铺开的红利蛋糕。 那时候的大陆,给外资企业的政策优惠简直是量身定制:廉价的劳动力一抓一大把,土地价格比起台湾低了不止一个量级,还有“两免三减半”的税收减免政策,等于直接给初创期的富士康减了大半负担。 贴心的是地方政府的态度,为了留住这个潜力股,深圳市政府特意把保税区直接建到了富士康园区里,开了个专属于他们的朝阳门海关,货车从这里出去就算完成出口通关,一天上千车次的货流都能顺畅走起来。 靠着这些便利,富士康从几千人的小厂一路扩到百万员工,厂区从深圳蔓延到昆山、郑州、成都,郑州厂区更是成了苹果的核心生产基地,巅峰时生产了全球60%以上的iPhone。 2010年营收就冲到593亿美元,郭台铭自己也成了台湾首富,可那时候他绝口不提“依附”,反倒偶尔还端着“投资救市”的架子,仿佛是他给大陆带来了就业,把大陆给的红利当成了自己的本事。 真正让他改口的,是后来几次想“出走”的惨败。2017年他响应特朗普的号召,高调宣布砸100亿美元在美国威斯康星州建LCD工厂,那会儿大概觉得离开大陆也能靠欧美市场风光,结果呢? 当地劳动力成本高得离谱,供应链配套差了十万八千里,工厂建建停停,预期的产能连影子都没见着,成了笔甩不掉的烂账。 更早之前的2015年,他还想在印度复制大陆的成功,计划建厂代工iPhone,可印度的基础设施跟不上不说,2016年突然搞废钞令,直接让富士康在当地的营收跌了五成,最后只能草草收场。 这两次折腾算是把他打醒了:全世界哪还有第二个地方,能有大陆这样齐全的供应链、充足的熟练工人和高效的政策支持? 要知道富士康75%的产能都在大陆,2025年三季度光是大陆厂区贡献的营收就有6039.31亿元,同比还涨了38.4%,这可不是随便换个地方就能挣到的钱。 他自己摔的跟头,其实早写在台湾经济的账本里。台湾是典型的外向型经济体,2024年对大陆和香港的出口额达1506.19亿美元,占了总出口的31.7%,关键是从大陆和香港赚的贸易顺差就有699.96亿美元,而台湾全年总顺差才806.08亿美元,等于说大陆市场几乎撑起了台湾的贸易盈余。 就拿富士康来说,要是没了大陆的供应链和市场,别说做苹果的代工厂,恐怕连基本的产能都维持不了。 2020年疫情时大陆厂区复工慢了点,富士康第一季度营收就差点跌掉45%,这还是只是短期波动,要是真跟大陆“脱钩”,后果可想而知。 郭台铭比谁都清楚这笔账,他那些年一边在台湾喊着“自主”,一边偷偷把大陆厂区扩了又扩,2025年还在加码投资,这种身体很诚实的操作,早就暴露了他的真实想法。 有意思的是郭台铭的“话术切换”永远跟着自己的目标走。2019年他卸任鸿海董事长,明说要去做“更重要的事”,其实是为了参选台湾地区领导人,那会儿他对着大陆市场态度暧昧,生怕得罪岛内某些势力。 等参选失利,又经历了海外建厂的挫败,眼看富士康的业绩越来越依赖大陆市场,这才抛出“依附大陆”的说法。这种随利益摇摆的表态,跟他早年靠着“妈祖托梦”之类的说法搞公关如出一辙,本质上都是把自身需求包装成宏大叙事。 说到底,郭台铭嘴里的“通透”,不过是商人的生存本能。三十年前靠大陆发家时,他把政策红利当成个人能力;折腾一圈发现离了大陆玩不转,又把利益算计说成顿悟。 他所谓的“依附”,压根没搞懂两岸同属一国的本质,大陆从来不是谁的“靠山”,而是台湾经济与生俱来的依托,就像富士康的生产线离不开大陆的供应链,台湾的民生福祉也离不开两岸的经贸融合。 只是这简单的道理,郭台铭花了几十年摔跟头才愿意说出口,而且还裹着“公关话术”的外衣,说到底还是没放下那点商人的算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