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明珠最劲爆的一次演讲,央视破格给她加时间。 麻烦看官们右上角点击一下“ 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2016年夏天,北京人民大会堂的金色大厅灯光明亮,舞台中央的董明珠神采奕奕。 她穿着一身剪裁利落的西装,语气坚定,手势利落,说起“中国制造”时眼神里有光,那是第二届中国制造高峰论坛,主题是“让世界爱上中国造”,台下坐着一群企业家和媒体记者,她一开口,整个会场就安静下来。 她讲得很投入,时不时举起手里的格力手机当例子,声音洪亮得能传到最后一排,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工作人员举起“时间提示牌”提醒她超时,她根本没注意到, 台下的主持人陈伟鸿几次瞄表,最后干脆笑着抬起手腕,说自己以为表坏了,观众哄堂一笑,气氛又轻松起来,董明珠也笑,干脆爽快地说:“那我再讲一分钟。” 就是这多出来的一分钟,让所有人记住了她,那时她的声音低了几度,语气变得沉稳又真切,“我们去年的利润接近一百五十个亿,税收也保证了一百五十个亿,当一个企业不能给国家纳税的时候,它能称之为好企业吗?” 她没有夸张,也没有修辞,语气里却有股让人信服的力量。 那一分钟,她没有谈风口、资本、流量,而是谈税收、国防、基础设施,她提醒台下那些习惯谈利润的人——国家需要财政,财政靠实体经济,靠实打实的纳税,她举了个例子,说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让世界看清了虚拟经济的泡沫,多少人失业破产,中国不能再走那条路,那些热衷炒概念、追资本的企业家,在那一刻显得格外安静。 董明珠是那种“死磕型”的人,哪怕整个行业都在讲“轻资产”,她仍然坚持“制造业的重资产才是国家的底气”,格力的研发投入每年上百亿,从空调到芯片,从压缩机到模具,全都自己做,她宁愿慢,也不愿被卡脖子,格力现在有八万多项专利,三十多项国际领先技术,这些冷冰冰的数据背后,是一群研发工程师在实验室里日夜熬出来的成果,也是她这个“掌舵人”一寸一寸抠出来的预算。 她的性格在商界算得上“独一份儿”,别人讲圆滑,她讲真话;别人算利润,她算国家账,她不光盯着企业盈利,还惦记着普通打工人的钱包,几年前她在全国两会上提议提高个税起征点,从3500提到5000,后来又连续几年建议提到一万元,她说过一句特别实在的话:“老百姓手里有点余钱,国家的市场才有活力” 这话说得朴实,却让人信服。 格力的员工也知道她的“犟”,她承诺“让员工有尊严地工作”,要给员工建宿舍、涨工资,甚至提出“员工一人一套房”的计划。很多人觉得她这是在“画饼”,结果几年下来,真的有员工拿到了钥匙,她脾气大,却从不拿员工撒气;她要求严,却愿意让工人分享成果。这种管理方式不花哨,却稳。 那一分钟的演讲结束时,全场掌声雷动,有人说,那是一个企业家的“告白”,也是对整个中国制造业的一次提醒,那一分钟,她没有谈格力的品牌、也没有炫耀利润,而是在讲一件更大的事——国家的底气从哪里来。 一个国家的强盛,从来不是靠资本游戏,而是靠那些脚踏实地、能纳税、能造东西的企业,金融可以让世界热闹一阵子,但能让国家安稳下来的,始终是工厂里的轰鸣声,董明珠说的“实体经济”,说白了就是那份实打实的担当。 后来不少人回看那段视频,评论区里有人写道:“她讲的不是企业,而是信仰” 也有人说,她那一分钟,讲出了中国制造的志气,有人批评她性格强势、风格太硬,可那又怎样?这个时代不缺会说漂亮话的人,缺的是愿意为制造业守底线、为纳税而骄傲的企业家。 那天人民大会堂的灯光照在她身上,她站得笔直,她的演讲已经结束,掌声还在继续,那一分钟过去了,可她说的那句——“中国要想成为强国,必须靠实体经济”——仍在很多人心里回响,因为那不是口号,而是她用几十年时间做出来的答案。 对此,大家有什么看法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