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初日本把核污水往海里倒,全球骂声一片,连海鲜都没人碰。可两年过去,不但日本海鲜

文人学社 2025-11-06 11:25:00

当初日本把核污水往海里倒,全球骂声一片,连海鲜都没人碰。可两年过去,不但日本海鲜照样出口,还越卖越多。这到底是大家忘了怕,还是日本搞了什么新路子? 日本宣布将核污水排入大海的消息刚一传出,全球的反对声浪就像潮水般涌来。 更直接的影响是,原本在各国超市、餐厅热销的日本海鲜,一夜之间成了 “烫手山芋”,货架上积满灰尘,批发市场里无人问津,连常年经营日料的商家都赶紧把 “日本产海鲜” 的招牌撤了下来。 这场由核污水引发的信任危机,让日本海鲜行业瞬间陷入 “冰封时刻”。 各国政府也迅速出台限制措施。中国宣布对日本福岛等 10 个县的食品实施进口禁令,每批日本海鲜都要经过严格的放射性物质检测,合格才能入境。 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虽然没有全面禁止,但要求日本出口商提供详细的产地证明和检测报告,还会随机开箱抽查。 这些措施让日本海鲜的出口流程变得异常繁琐,不少出口商因为嫌麻烦,干脆暂停了海外业务。 可随着时间推移,新的热点事件不断出现,核污水的话题慢慢被冲淡。再加上日常消费里,海鲜种类繁多,很多人记不清哪些产地来自日本,时间一长,也就慢慢放下了警惕。 日本方面没闲着,推出了不少 “新路子”。最明显的是改变了包装和标注方式。以前会清晰标注 “日本福岛产”“日本北海道产”,现在很多包装上只写 “进口海鲜”,甚至用英文标注产地,不仔细看根本发现不了是日本来的。 还有些商家把日本海鲜和其他国家的海鲜混在一起卖,比如把日本扇贝和中国青岛扇贝装在同一个礼盒里,消费者很难分辨。 他们还在 “检测报告” 上做足了文章。 日本官方和出口商频繁发布 “核辐射检测合格” 的报告,虽然这些报告大多是日本自己机构出具的,国际上不少环保组织对其真实性存疑,但普通消费者很难分辨报告的可信度。 再加上一些国家的超市,会把这些检测报告贴在日本海鲜货架旁,无形中给了消费者 “安全” 的暗示。 更关键的是,日本找了不少 “中间商” 帮忙。 他们把海鲜先出口到东南亚国家,比如越南、泰国,在当地进行简单加工,比如把三文鱼做成鱼排、把扇贝做成罐头,然后再贴上前述国家的标签出口到其他地方。 这样一来,原本的日本海鲜就摇身变成了 “东南亚加工海鲜”,绕开了很多国家对日本海鲜的直接限制。 有些国家的市场规则漏洞,也被日本钻了空子。 欧洲部分国家,只对日本福岛周边几个县的海鲜有限制,其他地区的海鲜可以自由进口。日本就把非限制地区的海鲜大量出口到这些国家,还特意强调 “来自安全区域”。 时间一长,这些海鲜在欧洲市场占据了不少份额,出口量自然就上去了。 还有日料店的 “助推” 作用。 核污水排放初期,很多日料店为了自保,纷纷撤下日本海鲜。可日本海鲜的口感和品质,对一些高端日料店来说很重要。 两年后,随着市场氛围放松,不少日料店又悄悄把日本海鲜加回了菜单,还推出 “限量日本海鲜套餐”,吸引追求新鲜感的顾客。 这些日料店的需求,也带动了日本海鲜的进口量。 不过,也不是所有人都没察觉。有细心的消费者发现,现在市面上的日本海鲜,价格比两年前低了不少。 有批发商透露,为了打开市场,日本出口商主动降低了供货价,比同类的挪威海鲜、智利海鲜便宜一成左右。这种 “低价策略”,也让不少商家愿意冒险进货,毕竟利润空间更大。 现在再看日本海鲜市场,已经很难看到两年前 “无人问津” 的景象。只是这种 “恢复” 背后,到底是真的安全,还是各种手段营造的假象,没人能说清。 不少环保组织依然在提醒,核污水对海洋的影响是长期的,短期内的检测合格不代表永远安全。 你现在看到超市里的日本海鲜,会选择购买吗?

0 阅读:0
文人学社

文人学社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