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没有想到美国坠机事故伤亡如此巨大。 昨天新闻刚出来的时候原以为只有机组成员遇难,这架货机只有三名机组成员,看现场的爆炸规模应该是凶多吉少了。 而今天最新消息传来这次事故至少造成9人死亡,也就是说机场地勤工作人员很有可能周围的居民也出现了伤亡情况。 这次出事的是美国联合包裹服务公司的麦道 11 型货机,从肯塔基州路易斯维尔的穆罕默德・阿里国际机场起飞后没多久便坠毁。 这地方并非荒郊野外,机场南边 3 英里处就有两家企业,一家做石油回收,一家生产汽车零部件,都是需要人员值守的场所。 刚开始官方通报仅提及 3 名机组人员情况不明,可懂行的人看到现场视频里那冲天黑烟就知道不对劲:火带拉了近 1.6 公里长,还接连发生好几次爆炸,这种规模绝不可能只牵涉机上人员。 果不其然,后续死亡人数一路攀升,从 7 人到 11 人,最新数字已达 12 人。 除 3 名机组人员外,其余死者全是地面人员,其中还有一名身份未确认的孩子,大概率是附近居民。 要弄明白伤亡范围为何会扩大,得先从机场周边的布局说起。 咱们国内早有规定,机场跑道周边几公里内不能随意修建危险企业,净空区域需定期巡查,就连升空的气球都要严格管控。 但美国这穆罕默德・阿里国际机场作为 UPS 的全球枢纽,却直接在跑道南边塞进了一家石油回收厂 —— 这类企业本身就藏着安全风险,货机又恰好砸在这附近,爆炸与大火瞬间就把周边人员卷了进去。 当地的空气质量监测器全安装在地面,爆炸产生的有毒烟雾飘向高空后,监测器根本无法捕捉数据,当局只能仓促呼吁 5 英里内居民就地避难,这操作跟闭眼摸瞎没什么两样。 除了机场布局的先天不足,地勤人员和周边居民的伤亡,还绕不开美国航空业这两年愈演愈烈的地勤管理乱象。 《华尔街日报》此前曾曝光,疫情后航空业急于重启,直接把地勤培训抛到了脑后。 美国职业安全与健康管理局的数据摆在那儿:航空业整体工伤率比 2019 年上涨 17%,地勤领域更夸张,西南航空地勤工伤数字直接飙升 64%,行业最大的地勤承包商 Unifi 也涨了 25%。 很多新人只在线上学点理论皮毛,连现场实操都没练过就仓促上岗,再加上设备常年不更新、故障频发,遇上货机坠毁这种突发情况,别说参与救援,他们自己能不能顺利逃生都成问题。 这次事故中没能跑出来的地勤,说不定就是被这种混乱的管理坑了。 飞机本身的问题同样无法回避,这架麦道 11 型货机已服役 34 年,年纪比不少地勤人员都大。 调查人员后续查到,飞机左侧发动机在起飞时发生爆炸,碎片击穿外壳飞溅而出,连机翼都跟着起火脱落 —— 这在业内被称为 “非包容性失效”,说白了就是发动机维护没跟上,该换的零件没换,硬生生把隐患拖成了灾难。 可面对质疑,波音公司却压根不回应,仿佛这架老飞机跟他们毫无关系,不知道是真没责任,还是不敢直面问题。 要知道,这架货机上装载了 28 万加仑燃油,相当于 100 多万升,一旦爆炸,周围几百米内都是危险区,3 名机组人员根本没机会生还,更别说附近企业里的工作人员了。 这种初期预估与实际伤亡的巨大差距,其实早有先例。 美国航空业总爱吹嘘自己的安全标准有多高,可数据不会骗人。 美国国家运输安全委员会的记录显示,近五年货机事故中,地面伤亡占比从 15% 涨到了 32%,说白了就是天上的安全问题没解决,先把地面人员置于危险之中。 这次事故里,肯塔基州长一开始也只敢公布 “7 人死亡”,后来实在瞒不住了才承认实际死亡 12 人,还紧急宣布进入应急状态,这波操作多少有点亡羊补牢的意味。 机场应急响应的滞后则让局势雪上加霜。 事故发生后,火带蔓延近 1.6 公里,救援人员花了好几个小时才控制住火势,期间还得挨家挨户搜救受困者。 不过按咱们国内的标准,机场周边必须规划应急通道和避难所,可在这次事故里,周边企业员工只能靠自己往外逃,不少人还是被消防员从废墟里救出来的。 更棘手的是有毒烟雾问题,监测器测不到数据,当局只能简单让居民关窗避险,至于有多少人吸入有毒气体,还得等后续检查结果才能知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