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雨连绵,泥泞的乡间小路上,村民们正忙着排涝,汗水和泥土交织在一起。他们的脸上写

译晗 2025-11-06 07:34:49

阴雨连绵,泥泞的乡间小路上,村民们正忙着排涝,汗水和泥土交织在一起。他们的脸上写满了辛苦,也透露出一份坚韧。可是,就在这紧张的时刻,村里的大喇叭却反复循环着一句话:“禁烧秸秆。”如此死板的宣传方式,似乎成了乡村抗洪救灾的“背景音乐”。 这不是个别现象,而是许多基层治理中普遍存在的“形式主义”问题。人民日报近日刊登的读者来信中,直言不讳地指出:在紧要关头,官话套话、机械宣传,反而让群众觉得“心烦意乱”,甚至影响了救援的效率。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死板”的宣传方式,反映出基层服务意识的缺失和对群众需求的忽视。 有人或许会说:“禁烧秸秆是环保要求,不能放松。”但问题在于,宣传的方式和内容,是否真正考虑到群众的感受和实际困难?在洪水、排涝的关键时刻,反复播放“禁烧秸秆”,难免让人觉得像是在“强制灌输”,而非“温情引导”。群众的心声呢?他们需要的是理解和帮助,而不是机械的指令和冷冰冰的“播报”。 这背后,折射出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我们是否还在用“上对下”的方式去治理?是否还在用“指令式”的宣传去“管理”群众?其实,群众的需求很简单——他们希望被理解、被尊重,更希望政府的服务是真诚的、贴心的。只有打破“官话”与“形式”的束缚,才能真正赢得群众的心。 更值得深思的是,这种“死板”的宣传,反映出一些基层干部对群众的理解还停留在表面。他们只知道“宣传”,而不懂“沟通”。在危难时刻,群众的第一反应不是“听话”,而是“理解”与“支持”。如果宣传方式不能变革,不能走入群众的心里,所谓的“服务”就只是一场“走过场”。 其实,解决问题的钥匙很简单——用心去听,用心去做。比如,在排涝现场,村民们最需要的是一份理解和帮助,而不是反复播放“禁烧秸秆”的死板通知。可以通过面对面交流,听取他们的困难和建议,制定更具人性化的应对措施。只有这样,才能赢得群众的信任与支持。 有人会说:“宣传工作难免死板,这是制度问题。”但我想说,制度可以变革,方式可以创新。用心的宣传,配合实际行动,才能真正打动人心。比如,利用村民熟悉的广播、微信等渠道,讲述真实的抗洪故事,传递正能量,让群众在理解中自觉行动。 从这次人民日报的批评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时代的呼唤——那就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理理念。不是靠“硬性规定”去压制群众的意愿,而是要用“柔性服务”去赢得他们的心。只有这样,才能在风雨中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民心防线”。 最后,我想问一句:你身边的“宣传”是不是也陷入过度死板的误区?你是否也曾因为“形式主义”而感到烦躁?让我们共同反思,推动变革,让“服务”真正成为温暖人心的力量。因为,只有用心去服务,才能让风雨中的村庄更加坚强;只有用心去沟通,才能让政府和群众携手共度难关。这场“阴雨”终将过去,而我们共同期待的,是一个更加温暖、更加有温度的未来。庄稼地缺水

0 阅读:0
译晗

译晗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