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薛高2018年建立,于今年7月宣布破产倒闭。你知道最可怕的是什么吗?那就是直到最后,钟薛高的老板都认为钟薛高输在了用料上面。 钟薛高这家公司从2018年起步,就定位高端冰品市场,创始人林盛本来干广告出身,懂怎么包装产品。早期靠瓦楞纸设计和网红营销,一下子火了,单支卖到66元那种。消费者起初觉得新鲜,买来尝尝,但很快就吐槽贵得离谱。 林盛在各种场合强调产品成分扎实,牛奶、奶油这些干物质占一半以上,导致成本高企。他觉得这才是品质保证,可市场反馈完全不一样。其他品牌一看钟薛高卖得贵,也跟着涨价,整个雪糕行业价格水涨船高。 以前超市里一两块的棒冰没了影,现在最便宜的居然是巧乐兹那种。钟薛高想走大众路线,却定价那么高,似乎以为大家兜里钱多得花不完。结果呢,销量下滑,库存堆积。林盛还坚持说,雪糕用火烧不化就是证明材料足,要是省点料,早融了。 这观点听着有道理,但忽略了消费者对价格的敏感度。破产前,公司欠薪闹得沸沸扬扬,员工讨薪上热搜。林盛开始直播卖货,从红薯到坚果,试图回血,但效果一般。 法院介入后,发现资不抵债,直接走破产程序。林盛被限高,只能坐绿皮车到处跑。这过程是创业的残酷一面,高品质不等于高销量,市场规则更现实。 林盛的职业路径挺典型,大学学历史,毕业后去北京混广告圈。从底层做起,慢慢接触品牌项目,后来自己开公司,叫盛治广告,接过康师傅、大白兔的单子。操盘过马迭尔和中街1946这些老品牌,通过电商和社交平台推红了。 2018年转战钟薛高,借着以前资源,快速上位。早期融资顺利,估值一度上亿。但问题从2022年开始冒头,雪糕不融化事件闹大,林盛回应说那是干物质多造成的,不是添加剂问题。可舆论不买账,品牌形象滑坡。 2023年资金链紧绷,供应商断货,欠款堆积。林盛试过降价推新品,比如3.5元一支的平价款,但治标不治本。整个行业竞争激烈,伊利蒙牛这些巨头压价,钟薛高夹在中间难受。破产公告出来,债权人申请审查,法院确认资产不够还债。 林盛名下股权质押,个人信用受限。这段经历提醒创业者,别光盯着产品本身,市场定位和现金流更关键。林盛到现在还觉得用料太好是败因,这点争议大,有人说对头,有人觉得是推卸责任。反正,公司凉了,教训留给后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