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时报》发文讽刺意味十足,声称:在特朗普高额关税的压力下,中国今年对美国以外

地缘历史 2025-11-05 17:48:05

《纽约时报》发文讽刺意味十足,声称:在特朗普高额关税的压力下,中国今年对美国以外地区的出口量大幅激增。   美国加税,加了五年,打了五年,但结果却是,中国出口不仅没垮,反而在全球市场上闯出一条更宽的路。   2025年前9个月,中国对美出口跌得很惨,5月一度暴跌34.5%,几乎被按在地上摩擦。   从2017年到2023年,美国在中国出口中的占比从22%跌到14%。特朗普掀起的关税战,把平均关税从3.1%拉高到了19.3%。   按常理说,这种打击足以让任何一个出口国元气大伤。但中国没有。   跌的是对美出口,涨的是全世界的需求。对东盟出口增长9.6%,对拉美增长3.9%,对非洲更是暴涨19.5%。   一边是美国加税封锁,一边是新兴市场打开大门。而最让美国沮丧的,是这些市场的增长速度已经足以抵消对美出口的下滑。   特朗普喜欢用战术动作博眼球,但从来没搞懂全球供应链的逻辑。他以为关税就能赶跑中国制造,却没看到越南、墨西哥的顺差是怎么来的。   越南今年对美顺差高达950亿美元,但其中73.8%的中间品来自中国。美国人收到的“越南制造”,其实是“隐身”的中国制造。   只不过美国还在按老地图找敌人。   在广东的家电厂,在江苏的光伏园区,在浙江的中小企业集群,订单已经不再只看美国海关的数据。   它们有一条更聪明的路:柔性供应链+区域定制化生产。今天接到一张阿联酋的订单,明天就能调整产线,把带有阿语标签的设备发上船。   这不是靠补贴拼出来的,这是靠组织能力打出来的。供应链的弹性背后,是十年磨一剑的系统性应变能力。   有人说中国靠的是价格优势,但那些人显然没看懂结构变化。   中东、非洲工业化的进程加速了对高端设备和原材料的需求。中国出口的,不再是廉价拖鞋电蚊拍,而是工程机械、矿物金属、通信设备。   这些货品的出口,不仅占比越来越高,利润也在提升。2025年中国贸易顺差飙升至近5000亿美元,比去年多出了40%,创下历史纪录。   这不是靠低价堆出来的,是靠升级撑出来的。   美国当然不会坐以待毙。他们已经盯上了“第三国转口”的模式。对越南、柬埔寨的光伏产品征收高达3403.96%的反补贴税,就是个信号。   但问题在于,美国人可以封锁产品,却封锁不了供应链的源头。   只要中间品还需要“中国供料”,就不可能真正“脱钩”。越想脱钩,越发现拔不掉这颗钉子。   中国也在悄悄下棋。部分出口开始用人民币结算,不再走美元通道。一带一路国家用人民币买机械、买化肥、买设备,再把资源卖给中国。   这不是去美元,而是绕美元。当越来越多的国家愿意用人民币结算,中国对美国的金融依赖就少了一分,全球供应链的“去美国中心化”就进了一步。   当然,这场游戏远未结束。中国制造杀入非美市场,也带来了新的麻烦。印尼的纺织厂倒闭了,因为竞争不过中国的低成本产品。   巴西的车企抱怨市场被挤压,要求政府加税保护产业。这些声音越来越多,下一轮“模仿特朗普”的国家可能正在路上。   更大的不确定,还在美国国内。特朗普看似在胜选边缘徘徊,但他口中的“经济主权”从未冷却。   如果他回归白宫,关税还会涨,封锁还会扩,甚至把第三国出口也纳入报复清单。   中国出口商要面对的,将不仅是美国的关税,还有一整张围堵的蜘蛛网。   但真正的挑战,不在外部,而在内部。中国靠外贸突围,但内需依然偏弱。产能转移容易,产能消化难。   如果内需不能接住回流的产业,就可能出现结构性产能过剩。这是另一个方向的风险,也是中国制造必须面对的平衡考题。   制造业是国之根本,出口是经济血管。美国打的是关税战,但中国应的是系统战。靠的是组织、技术、政策,还有想象力。   从越南的海港,到中东的集装箱码头,从非洲的机械工厂,到拉美的矿场仓库,中国制造的影子无处不在。   不是因为便宜,而是因为靠谱。不是因为投机,而是因为稳定。   这场中美贸易战,已经打到了比关税更深的地方。如果说2018年是第一回合的比拼,那么2025年就是第二回合的较量。   中国用七年时间,告诉世界一个事实:制造业的主导权,不是靠一张关税表就能改写的。   美国用尽手段,结果却是把市场推到了中国手里。

0 阅读:3

猜你喜欢

地缘历史

地缘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