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元卖出60亿项目!霍英东与李嘉诚的两种“账本”,藏着中国企业家终极选择

文史小将 2025-11-05 13:58:53

看了李嘉诚,才知道霍英东有多伟大!听了他的事,你就明白了,霍老花60亿搞了个大项目,眼看要赚翻了,却用1块钱卖给了国家,别人忙着捞钱,他忙着给国家出力。这1块钱,买不了啥,却换来了国家的未来。 商界,算账从来不只有一种方式。一种账本关注眼前的利润与亏损,另一种账本则在计算长远的方向与时代的风口。霍英东与李嘉诚的选择,正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账法”。 一个押注国家的未来,一个押注市场的安全,各自代表着一种思维,也揭示了中国企业家在时代变迁中的两种命运。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南沙还只是一片荒滩,泥泞、杂草丛生,连路都没有几条。 霍英东在别人都不看好的时候,投入了超过60亿元港币,决心在那里建一座新城。 他修筑道路、兴建码头、引进学校和医院,硬是在荒地上搭起了现代化的雏形。当时的许多人都说他“疯了”,觉得那是烧钱的无底洞。 但在霍英东心里,账早就算好了——不是算赚多少,而是算国家未来要往哪走。 他相信,国家的南部出海口迟早要崛起,而南沙会是连接香港与内地的重要枢纽。这种信念,带着他一贯的风格。 早在抗美援朝时期,他就冒着被英方查封的风险,秘密支援内地物资。 改革开放初期,他又是第一批回内地投资的香港商人之一,在广州建宾馆、兴办实业,为当时的经济发展打下了基础。 霍英东的决策,带着强烈的家国色彩。 他从不把自己单纯当成生意人,更像一个参与国家建设的“投资者”。 当南沙的开发进入正轨、地价飞涨、投资回报近在眼前时,他却选择以象征性的1元钱,把项目交给国家管理。 别人说他傻,但他自己很清楚——这是他希望看到的“回报”:不是钱,而是那片土地能融入国家发展战略。这种回报,不会出现在报表里,却会被写进历史。 相比之下,李嘉诚的算盘打得更现实。2010年之后,他陆续出售在内地和香港的核心资产,累计套现超过4000亿港元,将重心转移到欧洲和北美。 他的逻辑很直接——资本要流向最安全、最稳定的地方。他并不看坏中国,而是遵循了商人的本能:规避风险,锁定收益。 对他而言,财富的意义在于持续增长,而不是象征意义上的“情怀”。 李嘉诚的这种操作,在商业角度无可挑剔:高位套现、资产多元化、分散风险,每一步都写进了经典的投资教材。 只是,他的账本上只记录数字,没有国界。 他衡量成功的方式,是资产负债表是否漂亮,资金是否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得更顺畅。 两种账本的差别,在时间里逐渐显露。 霍英东于2006年离世,他当年被讥为“赔本买卖”的南沙,如今已是粤港澳大湾区的中心地带。 高速路、港口、科研中心在那片土地上拔地而起,其价值早已远超任何当年的投资预测。 霍英东的家人也继续在这片土地上投入建设,他的名字成了那段开荒史的象征。 李嘉诚的海外投资,则经历了不同的周期。欧洲的能源、电信和地产市场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稳定,脱欧、通胀、汇率波动都让他的资产承受了不小的压力。安全的港湾终究也有风浪,资本流动的自由并不意味着免疫风险。 几十年后再看,两人都没有输。 只是,他们的胜利标准不一样。 霍英东用一生证明,企业家的价值不仅在于财富积累,更在于能否和国家的命运同行;李嘉诚则用行动展示,商业的本质是理性,是在不确定中寻找确定。 两个人都活成了传奇,只是他们的账本,一个写在国家的发展史里,另一个留在全球市场的走势图上。

0 阅读:139

评论列表

用户10xxx54

用户10xxx54

2025-11-05 22:40

不要道德绑架

用户10xxx54

用户10xxx54

2025-11-05 22:39

人家只要不违法就行

文史小将

文史小将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