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赖清德的父亲赖朝金在1943年还被日本当局以抗日罪名给抓住关了几个月,为什么赖清德却成为了媚日的忠诚走狗?下面这个事情会不会是其中一个原因?1960年1月8日,赖朝金因矿难死于一氧化碳中毒,年仅33岁,而当时的赖清德还只有3个月零2天大。 说白了,他根本没见过父亲,赖朝金在矿难中死得早,那时候赖清德还在襁褓里,换句话说,他成长的世界,是一个没有“抗日家长”的环境,却是一个“日语、日风、日感情”还残存的社会,而人大多都是环境的产物,不是口号的结果。 1945年日本投降,台湾光复,可别忘了,台湾在日本手里整整被统治了五十年,五十年什么概念?相当于一个人从出生到老去,那一代人受的教育、用的语言、信的规矩,全是日本那一套。 日本人撤走了,可脑子里的那套东西没撤走,于是,战后许多台湾人心里就出现了一种微妙的心态:骂日本不敢,讲中国不亲。 等到赖清德长大,台湾社会又进入另一个阶段“去中国化”,从课本到电视剧,从地名到舆论,整个社会悄悄地在做一道心理减法:少点中国,多点“台湾意识”。 这时候,“亲日”就被当成一种“身份象征”,对很多台湾政客来说,表现出对日本的“友好”,不光是外交姿态,更是一种“我不是中国人”的政治信号。 赖清德的“亲日”表态,其实,就放在这套结构里看才合理,他不是一个孤例,他是系统中的一个角色,台湾很多媒体、艺人、教授,都习惯性地对日本“高看一眼”。 有人说,赖清德的“亲日”是假象,是策略,也有人说,那是他的真情流露,我倒觉得,这两种说法都对一半,一个政治人物,当然要迎合选民,但他迎合的选民,恰恰就是被“日本光环”笼罩着的一代人。 (每天更新,点进主页我们一起看世界!喜欢文章的可以帮忙点个关注点个赞~) 赖清德在这种社会土壤里长大,说白了,他的“亲日”不是信仰,是环境熏陶,是政治算计加文化惯性。 对此大家怎么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