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老家的妹妹来信,请求中组部业务组组长郭玉峰少将:“哥,你的妹夫在边防

混沌于浮云 2025-11-04 19:02:47

1973年,老家的妹妹来信,请求中组部业务组组长郭玉峰少将:“哥,你的妹夫在边防太苦了,能不能给他调个岗位?”当即,郭组长回答:“他调走了,别人调去,就不苦了,不准调。”坚持让妹夫留守边防。 郭玉峰1919年出生于河北海兴县郭家桥村,那里是冀东平原上典型的农家聚落。1938年春,他响应抗日号召,离开田间,加入八路军队伍,同年秋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晋察冀军区第3军分区文书起步,他负责记录会议文件和整理情报,几个月后转入八路军随营学校,系统学习军事战术和政治教育。这些基础训练让他快速适应战场需求,很快参与冀东地区的游击行动。 抗日战争相持阶段,郭玉峰调入冀东军区第13团政治处,任宣传干事。他组织战士编写抗日歌谣,分发传单到周边村落,动员群众提供粮食和情报支持。1942年升任第5团政治处副指导员,他带领小队深入敌占区,破坏日军铁路补给,一次成功炸毁桥梁,延缓敌方增援。这样的行动积累了实战经验,也锻炼出他对根据地建设的认识。 解放战争爆发,郭玉峰转战东北,任东北民主联军第3师9团政治处主任。他指挥部队在严寒中渡江,攻占多座县城,缴获武器弹药。1949年出任第四野战军第44军132师政治部主任,参与衡宝战役,率部南下追击国民党残余力量。新中国成立后,他进入陆军第64军,先后担任政治部主任和副政治委员,驻扎南京,负责部队整训和思想教育工作。 1954年,国家调整军内结构,号召女同志转业安置地方。郭玉峰的妻子时任副连级干部,他动员她响应号召,返回河北老家带孩子安置。困难时期,物资供应紧张,一次妻子购回低价鸡蛋,他指出全国短缺局面,要求今后采购优先部队集体需要。这体现了他在生活细节中坚持集体利益的原则。 1964年,郭玉峰获授少将军衔,继续领导64军政治工作。他推动官兵学习党的方针,开展军民联谊,巩固南京周边防区。几年后,他调入中央机关,担任组织部业务组组长,负责干部选拔和考察事务。这段经历让他从基层军旅转向高层组织管理,积累了对干部工作的深刻理解。 1973年夏末,郭玉峰在中组部收到妹妹从河北海兴寄来的信件。信中先问候北京家人健康,然后描述妹夫在西北边防服役近十年,条件艰苦,饮食单一,身体渐显疲态。妹妹提到妹夫探亲时瘦弱明显,恳求哥哥利用部里职务,帮忙申请调回内地岗位,哪怕级别降低也行。这请求基于亲情,但触及干部调动规定。 郭玉峰审阅信后,查阅西北军区相关档案。妹夫履历显示,从1949年参军起步,逐步升至连级骨干,近期参与边境演习,表现突出,但体检报告指出营养不足。边防岗位特殊,需要经验丰富人员维持稳定,轮换机制严格执行,随意调动易影响战备部署。郭玉峰认识到,批准此类请求会开坏先例,损害组织公平。 他决定回信,口述草稿先从家常入手,安慰妹妹注意身体,然后说明边防重要性。妹夫经验宝贵,调走需新人适应,部队整体工作受阻。强调公事公办,不能因私情干预。信末提到寄去个人工资部分,补贴家用购买营养品。这处理方式体现了原则性,同时兼顾亲属实际困难。 信件寄出后,妹妹回信感谢钱款,并表示妹夫接受答复,继续值守岗位。郭玉峰未进一步干预,仅通过正规渠道跟进边防干部情况。这件事在中组部内部流传,同志们讨论家风建设,强调一视同仁。郭玉峰借此机会,在干部培训中举例边疆工作,突出基层经历价值。 部里每年处理类似亲属调动请求,多按制度审核。郭玉峰坚持考察实绩,不走后门。这次事件强化了他的工作作风,推动更多干部交流计划。妹妹一家用汇款买了干果和罐头,托人送至部队,妹夫分给战友,增强集体凝聚。几年后,妹夫按轮换调回内地,升任营职。 八十年代初,郭玉峰办理离休手续,移居北京郊区小院。那里环境清幽,他每日阅读党史书籍,圈注军事篇章。保持与64军联系,每年乘车赴南京视察营地,与老兵交流部队建设经验。返回后写信鼓励基层干部,邮寄特产回老家。 他参与老干部座谈会,分享抗战解放经历,教育晚辈珍惜和平。家庭聚会时,讲述边疆故事,强调责任担当。2000年1月20日,郭玉峰在北京医院逝世,享年81岁。遗体告别仪式在八宝山举行,同志们列队致敬,缅怀其从军旅到组织工作的贡献。

0 阅读:0

猜你喜欢

混沌于浮云

混沌于浮云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