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7月,胡乔木提出一个在当时看来石破天惊的观点,即:“社会主义制度不能自

朝史暮今天下事 2025-11-04 11:21:32

1978年7月,胡乔木提出一个在当时看来石破天惊的观点,即:“社会主义制度不能自动地保证国民经济有计划和高速度地发展。”他的这番言论,很让一些思想僵化的人们反感,并且大肆攻击。   那时候很多人脑子还转不过弯来,总觉得只要挂了社会主义的牌子,经济奇迹就会像天上掉馅饼一样自动发生。可胡乔木偏偏捅破了这层窗户纸:制度再好,它也不是自动取款机,你插卡进去它不会自己往外吐钞票。   那些年的经济账本就摆在那儿,谁也没法闭眼装看不见。“四五”计划那几年,喊着“用打仗的观点落实一切”的口号,盲目追求高指标,结果闹出了“三个突破”的乱子——职工人数突破5000万人,工资支出突破300亿元,粮食销量突破800亿斤,国民经济几乎失控。   更荒诞的是,江西景德镇花2700万元建的全国最大现代化陶瓷厂,刚投产就被人以搞直升机的名义占了,500万元建的窑被炸掉,最后飞机没造出来,中国瓷器在国际市场的份额反倒只剩日本的五分之一,这样的“计划”连基本的常识都不讲。   思想僵化的人总觉得制度本身能解决一切,却对眼前的低效视而不见。“一五”时期大中型项目建设周期才6.5年,到了“三五”“四五”时期居然延长到8.8年和10.7年,工期硬生生多出近一半,投入的人力物力翻了番,产出却没跟上。   1970年喊出“三年扭转北煤南运”“1975年煤炭产量超美苏”的口号,到最后连江南几省的自给都没实现,这样的目标与其说是计划,不如说是空想。   更要命的是,当时还流行“不要计划”的论调,有人直接喊出“林副主席的指示就是计划”,把生产管理、质量检验全抛在一边,说“威力大了就是质量,给部队用了就是质量”,这样的混乱状况下,就算有再好的制度框架,经济也没法正常运转。   胡乔木的话戳中了痛点,因为那时候的经济问题早不是藏着掖着的事。粉碎“四人帮”前,按劳分配被当成“修正主义”批,奖金、计件工资全被取消,干多干少一个样,工人农民的积极性被磨得光光的。   有工厂明明能提高产量,却因为“怕走资本主义道路”不敢搞生产竞赛,机器开着一半就停了,原材料堆在仓库里发霉。   农村里,有的地方明明适合种经济作物,却非要按“统一计划”种粮食,最后粮食没种好,能换钱的作物也没种成,农民连零花钱都凑不出来。   这些不是个别现象,而是当时普遍存在的困境,可思想僵化的人宁愿相信“精神力量能促生产”,也不愿承认制度需要合理的运作方式才能发挥作用。   连周恩来都曾在1973年痛批这种乱象,说各地自行其是、不讲比例,简直没有王法了,后来不得不两次修改“四五”计划指标,把工业总产值从4000亿元下调到3300亿元,年增长率从12.8%降到7.7%,这本身就是对“制度自动见效”论的打脸。   可即便如此,还是有人抱着老观念不放,胡乔木1978年5月起草的《贯彻执行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原则》,明明是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却被指责“矛头指向主席思想”。这种不分是非的攻击,恰恰说明打破思想禁锢有多难。   1975年邓小平主持整顿后,工农业总产值才勉强完成计划的101.7%,这个数字背后是无数人的挣扎——既要顶着“左”的帽子,又要想办法把生产搞上去。   那些年里,制度的优越性本该体现在合理规划、激发活力上,却被教条化的理解捆住了手脚。就像一台本该高效运转的机器,却被错误的操作指令弄得卡壳,有人不怪操作问题,反倒怪机器本身不够先进,这正是胡乔木要戳破的迷思。   他的话不是否定制度,而是要提醒人们,制度需要科学的方法去运行,就像再好的种子,不浇水施肥也长不出庄稼,这在当年需要莫大的勇气,也难怪会引来思想僵化者的围攻。

0 阅读:0
朝史暮今天下事

朝史暮今天下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