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10月庆典,毛主席走下城楼,准备与群众们一起庆祝,杨成武和萧华两位上将

不急不躁文史 2025-11-03 23:52:16

1966年10月庆典,毛主席走下城楼,准备与群众们一起庆祝,杨成武和萧华两位上将开路,与民同乐,鱼水深情,珍贵的回忆! 1966年那个十月的夜晚,天安门广场真像在喘气。 白天刚刚干完一场大阵仗,阅兵、群众队伍、口号、红袖章,热乎了一整天,晚上还得放烟花。按常理说,领袖在城楼上看看就算完成任务了,年龄在那儿放着,七十多岁的人,站一上午,下午又得见这么多人,身体哪能不累。 可到了晚上九点多,毛主席偏偏没按规矩来,自己要下去,到人堆里坐一坐。这一下,把旁边的人都吓得挺紧。 那时候的北京风已经凉了,地上是硬的,广场上灯一亮,人一多,空气里都是热的。 城楼上看烟花是舒服的,视线也好,安全又省事。 毛主席不愿守着楼,就往下走,走得还挺快。 警卫刚一反应,杨成武就明白过味了,赶紧往前顶,把人隔开,萧华也跟上去,架势跟带着首长穿人墙似的。现场人太多,谁都想往前凑,这时候要是没军人开道,真能把道堵死。 能在那晚站在主席身边的,不是礼节,是责任。 广场上的老百姓看见主席下来了,那个劲头是真实的。不是排练过的那种整齐口号,是看见亲人那种突然的叫喊。有人拍手,有人往前探身子,有人嘴里就喊起“毛主席万岁”。 毛主席走过去,一路都是点头,脸上是高兴的,不是表演出来的笑。 走到金水桥那一段,他估计真是累了,也可能是想坐在大家中间感受一下,就直接在地上盘了腿。警卫看见这场面,条件反射一样去找椅子,他一挥手,别费那个劲。 说起来就一句话:今天是大家的节日,就都一样。 周恩来那会儿还在楼上忙,听说主席下来了,也跟着下来。 看到主席已经坐在地上,他也没犹豫,西装一蹲,也坐地上了。周恩来的这个动作,其实挺能说明关系的,两个人几十年并肩走过来,一个主动贴近群众,一个立刻跟上,成了一个配套的画面。 那一片掌声响得很真,大家突然觉得,城楼上的人跟自己也没那么远。 拍下这张照片的钱嗣杰,眼睛够毒。 他本来站位有点挡住人,有人在后面喊“同志,坐下”,他没理,知道这几秒钟一过去就没了。 镜头里是毛主席、周恩来,后面是一大群脸上写着兴奋的人,头顶上是炸开的烟花,这种画面摆都摆不出来。 照片出来以后,大家都说这是毛主席最亲的一张。 说得不虚,这张照片没有摆姿,也没有政治口号举在前头,是生活里的人民和领袖撞在了一起。 要是真把那天的场景拆开看,就能看出几层意思。 表面上是领袖和群众坐在一块儿,大家其乐融融。往里看一点,是毛泽东在文革刚开局的那一年,用身体做了一个很直白的动作:领袖不是站在台上的人,是能挨着群众坐下的人。这个年代天天讲“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说多了容易空,他就干脆走到人里头。 说白了,这是把政治话语变成肉眼能看的画面,让人一下子记住。 可这事儿又不是完全的轻描淡写。 1966年的北京,红卫兵冲劲儿大得很,首都卫戍区天天拉警戒,车队过个长安街都得掐着点。 毛主席这一走下去,安全压力一下子压到军队头上。 杨成武是北京军区的顶梁,要的是万无一失,萧华是总政的上将,也得护着首长的形象,不光是别让人挤着,还得让场面稳当。 于是就有了那种一边是军人挡着,一边是老百姓伸着手的画面。一个画面里同时有警戒和亲近,这就是当时的味道。 那一年很多人记得的是白天的场面,150万群众,1600多个领导和外宾在城楼上看,阅兵一走就是几个小时。 可后来被人一说再说的,偏偏是晚上那几分钟。因为白天是国家的样子,晚上是人的样子。 白天看起来庄重,晚上看起来有温度。很多年以后再翻那张照片,就会发现:那是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陪一群年轻人过节,脸上还带着笑。 这样的场景,搁在别的国家领导人身上,不太好想。 照片后来被选进很多展览、画册,被当成“党同人民一块过日子”的典型。也有人说,这里面当然有政治意味,有展示的成分。 这个说法也不算错。 毛泽东太清楚镜头的力量了,在延安就知道怎么和群众站在一块儿,他甚至知道什么角度显得亲。可就算有展示,这一晚还是有真情,身体是骗不了人的。 人累得坐地上,说明当天确实是拼了。拒绝椅子,也是有点倔,有点平民脾气。 周围的群众看见这一幕,不是只感动一下就完了。 1966年的政治空气本来就紧,人们需要一个能证明“领袖还在、党还跟人民站一块”的信号。 这张照片刚好起到了这个作用。 它给人的感觉就像一句家常话:你们别怕,高层还下得来。对当时那种情绪很满、又有点迷糊的年代,这是个定心的画面。那年的北京夜空很亮,烟花一朵一朵开着,广场上坐着的、站着的、拍手的,全都盯着同一个方向。 照片留住的不是烟花,而是那份“咱们是一家人”的味道。对很多人来说,这比焰火还耀眼。

0 阅读:22

猜你喜欢

不急不躁文史

不急不躁文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