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太尼到底是何方神圣,能够让美国对它又爱又恨,如此忌惮?   芬太尼这名字,听着

朝史暮今天下事 2025-11-03 16:59:16

芬太尼到底是何方神圣,能够让美国对它又爱又恨,如此忌惮?   芬太尼这名字,听着像绕口的化学术语,可在医院里,它是实打实的止痛“狠角色”。它是人工合成的阿片类药,止痛劲儿比吗啡猛80到100倍,不管是手术前后的撕心裂肺疼,还是癌症患者熬不住的慢性剧痛,靠它都能快速缓解。   这药1960年由比利时医生研发,1968年就拿到了美国的医疗使用许可,凭着起效快、作用时间短、对心跳血压影响小的特点,很快成了外科手术的常用麻醉帮手,也是术后止痛的首选,在减轻重症患者痛苦这件事上,几乎没别的药能替代它。   可这宝贝药一旦踏出医院大门,就彻底变了脸,成了缠上美国社会的“催命符”。   纽约有家日托中心发生的悲剧,把这药的另一面暴露得明明白白——孩子们午睡的垫子底下藏着芬太尼,走廊壁橱里堆得满满都是这玩意儿和包装工具。   这里压根不是照顾孩子的地方,而是毒贩伪装的分销点,甚至会把毒品混进婴儿爽身粉这类日用品里偷偷流转。1岁的小男孩尼古拉斯·多米尼奇就这么没了命,另外三个8个月到2岁的孩子也被紧急送医抢救。   纽约市长在发布会上说的细节更让人头皮发麻:只有十分之一指甲盖大小的一点芬太尼,就足够毒死一个成年人,对体重更轻的孩子来说,杀伤力更是翻了倍。   这样的悲剧压根不是个例,芬太尼早就成了美国意外死亡的头号黑手。   美国疾控中心的数据摆在那儿:2022年全美有近11万人死于药物中毒,其中8.3万人都和芬太尼这类合成阿片类药有关,占比高达75.7%。这数儿,比伊拉克、阿富汗两场战争里美军阵亡总人数的10倍还多。   就算到了2024年,数据稍微降了点,仍有4.84万人因芬太尼过量丧命,占全年药物致死总数的60%。   更吓人的是,芬太尼的衍生物毒性更离谱,比如卡芬太尼,毒性是海洛因的5000倍,只要2毫克,就足以让人一命呜呼,这让非法毒品的致死风险直接飙升。   美国对芬太尼的依赖,早就埋下了祸根,这场危机其实是三波阿片类药物滥用潮的延续。   上世纪90年代,制药公司砸钱资助专家,一个劲鼓吹“阿片类药没啥危害”,还怂恿医生多开处方,硬生生捧出了美国的“止痛文化”。当时普渡制药的奥施康定,就直接导致20万美国人死于过量服用。   2010年,处方药物管控稍微严了点,瘾君子们又转头盯上了更便宜的海洛因,短短四年里,白人海洛因过量死亡率暴涨了267%。   等芬太尼一出现,因为合成原料好弄、成本极低,很快就成了新的替代品,这波滥用潮来得比前两次更猛、更难挡。   更离谱的是,美国的医药利益集团,早把芬太尼打造成了“摇钱树”。药商明明知道这药容易被滥用,却特意开发出“解药”纳洛酮,医生开芬太尼处方时,往往顺带推销纳洛酮,等于一病赚两笔,形成了完美的赚钱闭环。   过去十年里,制药企业砸了近25亿美元用于游说政客、资助竞选,全美90%的众议员和97%的参议员都拿过他们的捐款。也正因如此,作为全球化工原料大国的美国,至今都没对芬太尼实施永久的整类列管。   更讽刺的是,政府监管机构的官员离职后,常常直接跳进制药行业,连点“冷静期”都没有,监管的防线从根上就漏了窟窿。   管控上的不给力,让芬太尼危机更难收拾。美国国家缉毒局(DEA)一万名工作人员里,真正干一线执法的只有五千人,而且和地方警察只是合作关系,得靠发加班费才能调动人家的积极性,根本没法形成全国联动的缉毒网络。   更荒唐的是,DEA在国内才设21个地方分支,国外反倒布了93个点,这布局明摆着是“内病外治”——明明是自家监管松散,却总想着把责任推给别的国家。   两党在禁毒这件事上还互相扯后腿,共和党提出的“阻止致命芬太尼贩运法案”,有132名民主党议员直接投了反对票,国会从收到芬太尼的危险警告,到出台专项法案,硬生生拖了快四年。   美国人口只占全世界的5%,却吞掉了全球80%的阿片类药,这种畸形的需求市场,让芬太尼滥用陷入了恶性循环。就算2024年致死人数降了点,专家仍警告说不能掉以轻心,稍微一放松,情况就可能反弹。   从医院里离不开的镇痛良药,到偷偷钻进日托中心的致命毒品,芬太尼在美国的命运转折,说到底是监管失灵、利益勾结和政治极化凑到一起搞出来的结果。   这种既离不得又管不住的矛盾,让美国对芬太尼的忌惮越来越深——毕竟这东西是把真真切切的“双刃剑”,一边连着无数患者的求生希望,一边牵着成千上万家庭的生死命运。

0 阅读:61
朝史暮今天下事

朝史暮今天下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