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才是真专家!”经济学家吴晓求教授说:“老百姓都没收入了,还在刺激消费!这种做法是错误的!!网友:句句说到老百姓的心声上!一定要增加人民的收入,不然的话,这个矛盾会越积越大。 当下国内消费市场的低迷态势,早已不是秘密。 货架上的商品积压难销,不少企业陷入经营困境,而各地推出的消费刺激政策,从发放消费券到下调存款利率,用尽了办法却收效甚微。 这背后的真相,被经济学家吴晓求教授一语道破:老百姓都没收入了,还在刺激消费,这种做法是错误的。 央行统计显示,90%的家庭存款不足10万元,全国还有5.6亿人在银行没有一分钱存款。 外界热议的150万亿居民存款,其实分布极不均衡,招行数据显示,仅2%的储户就持有80%的存款,剩下98%的储户只占有20%的存款。 少数富裕家庭的消费需求早已饱和,而大多数普通家庭手头拮据,根本没有多余的钱用于非必要消费,消费市场自然难以回暖。 更让普通家庭不敢消费的,是那些无法回避的大额支出。 有家庭为身患肺癌的母亲购买进口自费药,两年半就花了近八十万; 有家庭要承担孩子四年民办本科二十万的学费,还要为孩子未来结婚买房攒钱,再加上自己的养老储备,这些沉重的负担让人们不得不拼命存钱。 医疗、教育、住房、养老这几座大山,压得普通百姓喘不过气,即便手里有少量积蓄,也得留着应对突发情况,哪里敢轻易拿出来消费。 这些现象背后,是民生底线的三重短板。 就业不稳,让劳动者时刻面临失业风险,消费的底气从何而来? 收入增长乏力,跟不上物价上涨的速度,消费能力自然大打折扣; 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让人们面对未知风险时缺乏底气,只能靠储蓄自保。 这三者相互交织,形成了消费疲软的恶性循环:消费疲软导致企业效益下滑,企业裁员又加剧就业压力,收入进一步受影响,人们更不敢消费。 单纯的短期刺激政策,根本解决不了这些核心问题。 家电下乡、发放消费补贴等措施,看似热闹,却只能缓解一时之需,无法改变普通百姓收入不足、保障缺失的根本状况。 这些政策不仅难以让多数人真正受益,还会加重本就紧张的财政负担,显然不是长久之计。 真正要激活内需,必须从根源上发力,而增加人民的收入,正是其中最关键的一环。 没有收入的实质性增长,一切消费刺激都是空谈,只有让老百姓的钱包真正鼓起来,消费才有坚实的基础。 筑牢民生底线,是激活内需的第一步。政府可以对稳岗企业发放补贴,鼓励企业创造更多稳定的就业岗位,让劳动者不再为失业焦虑。 同时要进一步完善医保、养老等社会保障体系,织密兜底网络,减少人们的后顾之忧。 企业也应承担起社会责任,为员工提供合理的薪资待遇和发展空间,让劳动者的付出得到应有回报。 其实,相关部门可以开展免费的职业技能培训,帮助劳动者提升竞争力,有能力获得更高薪资的工作。 同时要规范企业的薪资调整机制,让工资增长能够跟上物价上涨的幅度,让人们的收入与生活成本相匹配。 更重要的是要调整GDP分配结构,让发展成果更多向居民倾斜,切实提高居民的整体收入水平。 只有真正站在老百姓的角度,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让人们的收入稳步增长,生活没有后顾之忧,消费活力才会自然迸发,经济才能进入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 今天的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大家对此事有何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和讨论,感兴趣的可以点击头像加关注,我将每日更新优质内容,我们下期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