歼36突破了50吨,为啥我们要把战机造的越来越重呢?其实说白了,战机体格越大,干美军就越疼。这么说吧,飞机的体格可不是为了好看,而是为了干架,要是一款战机好看不中用,那就是敌人的活靶子,还不如提高性能,丑点就丑点了,所以说战机越大越牛。 就拿载弹量来说,这可是“干架”的硬底气。以前那些轻型战机,机身小巧灵活,可挂弹量少得可怜,最多带4枚空对空导弹,打两架敌机就得赶紧返航补弹。但歼36这种50吨级的大家伙不一样,机身肚子里能装更多弹药,机翼下还能加挂重载挂架,别说普通导弹了,连鹰击-21那种能打航母的高超音速导弹都能挂个两三枚。 美军航母编队看着威风,周围有驱逐舰层层防护,可要是十几架歼36一起冲过去,每架带8枚导弹,密密麻麻的火力网根本拦不过来,这才叫“打疼”——一枚导弹就能炸穿航母甲板,几枚下去就能让它失去战斗力。 更大的体格还意味着“腿更长”,能跑到更远的地方去干架。咱们的南海那么大,从海南岛飞到南沙群岛就得上千公里,要是战机腿短,飞过去没等发现敌人,油就快见底了,只能着急往回赶。歼36重量上去了,机身里能装更多燃油,作战半径轻松突破1500公里,不用空中加油就能在南海长时间巡逻。 这意味着啥?美军航母要是敢来挑衅,咱们的战机不用慌慌张张赶路,能慢悠悠在它防空圈外盘旋,找准机会再发起攻击,打完转身就走,敌人想追都追不上。要是换了轻型战机,没等靠近航母就得考虑返航,根本没机会动手。 更关键的是,大机身能装下更厉害的“眼睛”和“耳朵”,也就是雷达和电子设备。战机干架讲究“先发现、先开火”,谁看得远谁就占优势。小型战机的机头小,装不下大尺寸雷达,最多能探测100多公里外的目标。但歼36的机头能塞下直径快一米的有源相控阵雷达,就像给飞机装了个超大号望远镜,300公里外的美军F-35刚起飞,就能被咱们锁定。 而且大机身还能装更强的电子干扰设备,就像带着个“信号盾牌”,能把敌人的雷达信号搅乱,让他们变成“瞎子聋子”——美军战机明明被锁定了,自己还没察觉,等导弹飞过来就晚了。 可能有人会问,机身大了会不会变笨?其实现在的技术早解决了这个问题。战机重量增加的同时,发动机也跟着升级,歼36用的涡扇-19发动机,推力比以前的发动机大了一倍还多,就算机身重,照样能灵活转弯、快速爬升,一点不比轻型战机迟钝。 而且大机身的结构强度更高,能扛住更大的过载,空战中做剧烈动作时不容易散架,生存能力反而更强——被敌人导弹碎片蹭到一下,轻型战机可能直接坠毁,歼36却能带着轻伤继续作战。 还有个容易被忽略的点,大战机的升级空间更大,能跟着战场需求不断“变强”。比如以后出现了更先进的导弹、更灵敏的探测设备,小战机装不下也带不动,可歼36这样的大机体,稍微改改结构就能兼容新装备。美军以前总靠重型战机在大洋上耀武扬威,现在咱们的歼36能在同样的距离上,用更多弹药、更远的探测距离压制他们,这就是“体格大”带来的底气。 说到底,战机造得越来越重,不是为了“比个头”,而是为了把更多“打仗的家伙事儿”装进去——更多的导弹、更足的燃油、更灵的雷达、更强的发动机。这些东西凑在一起,才能让战机在面对美军这样的强敌时,既能冲得上去,又能打得狠、跑得掉。那些看起来“笨重”的重量,其实全是实实在在的战斗力,所以说“越大越牛”可不是吹牛,是真能在战场上干赢敌人的硬道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