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黑龙江一退休老人上山摘松茸,在石缝里发现了一个标有USA字样的电台,民警得知后高度重视立刻点开调查,一个69岁的老太太闻讯赶来,仔细查看电台后嚎啕大哭,得知详情后民警肃然起敬! 1985 年黑龙江东宁县寒葱河林场,退休工人梁勇踩滑蹲揉膝盖时,瞥见岩壁下一角发黑的油布。 油布裹着个锈迹斑斑的铁盒,隐约露出 “USA” 字母,老人们当即终止采松茸,直奔派出所。 谁都没料到,这台偶然发现的电台,会让远在北京的王一知连夜北上。 派出所民警层层解开油布,无线电台、电键、泛黄字典显露出来,字典扉页 “朴英山” 三字模糊。 县公安局迅速上报,消息传到北京,68 岁的王一知坐不住了 —— 她是抗联老战士,周保中将军的夫人。 “那电台…… 说不定是老朴他们用的!” 她翻出旧照片,连夜收拾行李,乘最早一班火车赶往东宁。 抵达派出所时,她裹着厚棉袄,头发上还沾着霜,却快步走向放电台的桌子。 王一知俯身盯着锈迹斑斑的电台,手指轻轻拂过 “USA” 标识,突然停在电键旁一道浅痕上。 “是它!这道印子是 1940 年在苏联修机器时留下的!” 她声音发颤,泪水瞬间涌出。 民警递来纸巾,她却摇头,继续抚摸电台外壳:“老朴总说这机器抗造,没想到藏了这么多年。” 她回忆起 1941 年见过朴英山,对方背着这台电台,说要 “在冰天雪地里传信号”。 “当时他还笑,说以后胜利了,要带着电台给孩子们讲战斗故事。” 王一知擦了擦眼泪,指着天线收纳管。 “这里面应该藏过密码本,老朴习惯把重要东西塞在这儿。” 后来专家果然在管内发现半枚铜纽扣。 辨认结束后,她特意叮嘱民警:“一定要好好保护,这是抗联战士的命啊!”临走前,她在派出所的记录本上签下名字,字迹虽抖,却力透纸背。 2023 年春,东北烈士纪念馆的修复室里,李师傅正用棉签擦拭电台的金属触点。 这是他接手的第 37 件革命文物,外壳标着 “USA”,内部却是苏制线路,让他格外谨慎。 “得先清理锈迹,再检测线圈是否还能导电。” 他边说边打开放大镜,对准电键的弹簧。 修复过程中,他发现电台内部藏着根细铁丝,缠着张碎纸片,上面有模糊的 “冰下” 二字。 这两个字让研究员张敏立刻想起王一知的回忆。 1940 年,28 岁的朴英山从苏联受训回国,带着这台电台潜伏在寒葱河一带。 为躲日军侦测,他常在结冰的河面下挖洞发报,用冰层屏蔽信号,每次操作都要忍受刺骨的寒冷。 王一知曾说,朴英山传回的情报,帮抗联多次避开日军围剿。 李师傅继续拆解电台时,在天线收纳管里发现了半枚铜纽扣。 档案里记载,1944 年朴英山小组被叛徒出卖,战斗中他把纽扣掰成两半,一半留给战友。 “这应该是他藏进去的,想留个念想。” 张敏拿着纽扣比对王一知提供的旧照片,眼眶泛红。 当年朴英山被捕后,日军用烙铁烫他的手,逼他说出电台位置,可他始终没松口,34 岁时牺牲在牢里。 2023 年 6 月,电台修复进入关键阶段,李师傅尝试接通低压电源。 “嘀嗒、嘀嗒”,微弱的电流声突然响起,修复室里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 这声音和王一知描述的抗联电台信号频率一致,仿佛穿越时空,回到 1942 年的寒葱河。 张敏立刻录下声音,发给王一知的女儿,92 岁的老人听后,在电话里哭着说 “像回到了当年”。 修复完成后,电台被放进新的展柜,旁边陈列着那半枚铜纽扣和王一知的签名记录本。 如今梁勇已去世 5 年,可他当年留下的采松茸路线图,成了纪念馆寻找抗联遗迹的重要参考。 如今,这台电台仍在纪念馆里 “讲述” 着历史。 李师傅每隔半年会来检查一次,确保它的状态稳定,他说:“这不是普通文物,是英雄的‘传声筒’。” 英山村的纪念碑前,每年清明都会有村民和游客献花,孩子们会把画的电台贴在碑上。 那 “嘀嗒” 的电流声,早已超越时间,成了提醒后人铭记历史的 “警钟”,永远不会消散。 信息来源:澎湃新闻——东北抗联教导旅朴英山小部队使用的电台和密码本

梅川内酷
AI文
群众 回复 11-02 09:32
AI评论
李宁 回复 11-02 10:09
看来你这是考公失败了啊[微笑]
XXUAN
是历史
quan 回复 11-02 09:14
到处搅屎,当然都是它的痕迹
空着的无名指 回复 11-02 09:24
因为美国这250年几乎参与了所有影响世界的大事,从战争到日常用品的发明、生产。从手机电脑、互联网到二战后确立、领导世界秩序。
用户10xxx21
致敬
用户75xxx69
致敬英烈!
用户10xxx31
致敬英雄!致敬先烈!
m鲁谷
驴唇不对马嘴!
ninsoo 回复 11-02 00:55
[点赞]
GuiltySick
在河面下挖洞?我怎么理解不了呢?
1000001
在建川博物馆,看到了一双靰鞡鞋,想起来一位抗联老战士讲的靰鞡鞋故事: 1939年除夕,连指导员拿出一双靰鞡鞋交给司务长小苗,准备就着桦树皮煮汤做一顿年夜饭,桦树皮就着靰鞡鞋在炖煮中散发出来的酸苦涩混合着臭脚丫子的味道儿,此刻成了战士们的期待…经过近一夜的炖煮,靰鞡鞋有些软化了,然而此刻远处却传来了枪声,是敌人扫荡来了,大家紧急撤离时,司务长小苗没有忘记这桶年夜饭,拎着桶跑在了队伍的最后,在山崖边,同志们拉着小苗的手,就在这一刻,一颗罪恶的子弹击中了小苗,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小苗也没有撒手放弃这桶年夜饭…[跪了][跪了][玫瑰][玫瑰] 说明一下,靰鞡鞋是用牛皮或猪皮制作的一种鞋,絮上东北特有的三宝之一的靰鞡草,可以耐磨保暖,在物资匮乏的抗联队伍里,靰鞡鞋更是可穿可吃的宝贝,令人心痛的是,靰鞡鞋在抗联队伍里也没有几双留下,因为断粮的期间里,基本上能吃的都吃了![玫瑰][玫瑰]
秋风
致敬抗日英雄先烈![作揖][作揖][作揖]
曾经
乱七八糟,不知所谓。
墨公
他们的信仰很少人能理解。
用户10xxx94
没有这个,后果你想一想
用户10xxx41
就想问一下,冰层屏蔽了信号日军无法侦测,那己方如何接受信号?
青风剑
AI文,词不达意
MING ji
在结冰的河面挖洞隐蔽发电报,这是要忍受零下二十度的刺骨寒冷,怎么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