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理想公布MEGA召回到现在,分析冷却液、腐蚀相关内容已经网上有很多了。但看了

史涣评汽车啊 2025-11-01 16:05:25

昨天理想公布MEGA召回到现在,分析冷却液、腐蚀相关内容已经网上有很多了。但看了下我关注的电池行业内的几位大佬,好像现在公开的信息,还并不能完全解释清楚这件爆燃的事情,还是有很多疑问。我梳理下来大概是这样——

MEGA的麒麟电芯是正着放的,动力电池的电芯“顶部极柱通电、壳体绝缘”。带高压的busbar都在电芯的上面。麒麟电池把冷却板安装在电芯侧面。这样有渗漏也不会一下子就碰到最敏感的位置。但可能也是问题所在。

根据全新的国标《机动车冷却液 第2部分:电动汽车冷却液 GB 29743.2—2025》,对于冷却液的电导率有专门的测试和指标要求。但也有消息说,这次引起腐蚀问题的冷却液,就是采用了低电导率的冷却液。本来为了优化绝缘问题引入的冷却液,却导致了绝缘问题。这是属于……考试的时候多检查了最后一大题,却忘记考卷上写名字的操作?所以这次是这样的么——

-从正常状态1

-因为泄露变成了危险的状态2,但是没有整体触发大面积短路,甚至这个时候车还能开。但是电芯甚至可能已经发生产气反应,危险的电解液分解气体,或许也已经开始在电池包里蔓延?

-然后红绿灯起步+路口颠簸,电解液大面积蔓延到电池顶部的高压汇流排,大面积拉弧引爆了多颗电芯同时热失控,变成状态3。最后才是11s里火焰蔓延到整台车。

但就算这样,这件事和电芯的正极材料(是三元还是磷铁)没有什么直接关系,和是不是用5C这样大倍率充过电,也没什么关系,因为电芯设计本身不会考虑,正负极被短路的设计。根据这件事情喷三元,或者喷造电芯的宁德,还是属于有点借题发挥了。

想到这里还是有很多,没有明确的问题。

冷却液如果泄漏到电池里到处都是,是会导致绝缘值快速降低的。「绝缘」是一个相对概念,车上不同零件之间,如果本身设计出来是「绝缘」的,也就是两者之间绝缘值很高,或者直白了说就是电阻很大。那中间任何一个地方如果绝缘值降低,都是很容易测出来的。

不管这台车当天下午有没有报故障码,如果之前就渗漏了不少冷却液,导致4个小时前就远程报警。那这车是如何好端端开到了晚上,整车以毫秒为单位进行的高频次的绝缘检测,没有让车有任何动作(比如报故障灯,比如限制扭矩,甚至不能开)。这个检测好像有点过于松了?

如果之前没有大面积泄露。那一下子引起大面积短路拉弧的前提,好像也成立不了?路口一点点小小颠簸,不至于导致电池内部大面积的情况变化。

如果电池内部有产气,那电芯的电压也有检测,这颗电芯的电压和内阻没有变化么。如果没有气体聚集,那上一秒还可以稳定加速,下一秒就仅仅是顶部拉弧,就让很多颗电芯,热失控的演进速度根针刺一样快,也不太合理。为何如此迅速?

还是有很多谜团。网上有不少MEGA之前更换前后电机,冷却液的售后操作,被实际用户发出来了。我们经常说的【海因里希法则】——每一次严重事故背后,必然有 29 次造成了轻微伤害的小事故,又有 300 次有惊无险的“险肇事件”。

给人整体的感觉是:这批车电池冷却液会漏,这件事理想之前肯定是清楚的,但是很可能也没有能理解,这点冷却液泄露的问题,会引起如此剧烈、快速的连环热失控反应。现在召回11000多台车,成本至少十几个亿。但更大的挑战是快速解决问题,恢复公众形象。否则销售端的承压不敢想象。新能源大牛说

0 阅读:10

评论列表

用户11xxx78

用户11xxx78

1
2025-11-01 21:33

电池是宁德时代制造的,你怎么说跟宁德时代没有关系呢?要实事求是。制造产品者要对他的产品安全性能负责!

猜你喜欢

史涣评汽车啊

史涣评汽车啊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