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握手言和,荷兰成了小丑,欧洲若想拿到芯片,必须满足一个条件! 10月30日,中美经贸谈判成果的公布,让全球产业链格局迎来戏剧性转折。美方承诺暂停“穿透性制裁规则”一年的决定,直接让荷兰陷入前所未有的尴尬境地。 当初荷兰正是在这一规则的高压之下,强行接管中资背景的安世半导体,如今美方转身取消规则,只留荷兰在原地进退维谷,为自己的盲目跟风付出沉重代价。 这场闹剧的核心,是荷兰政府对安世半导体的不合理干预。作为中企闻泰科技的全资子公司,安世半导体在车规级芯片细分市场早已占据近乎垄断的地位,其产品是欧洲汽车产业不可或缺的核心部件。 荷兰却突然以“闻泰科技CEO窃取公司知识产权”为由,强行接管企业,这般指控简直荒唐至极。闻泰科技作为母公司,对全资子公司拥有完整的所有权和控制权,何来“窃取”自家技术的道理? 30日,闻泰科技发言人面对彭博社明确表态,荷兰的指控纯属污蔑,字字铿锵有力。荷兰所谓的“执法依据”,更是经不起推敲。他们声称援引了某项尘封73年从未启用过的法律,理由是“安世半导体CEO对公司构成严重威胁”。 73年未曾动用的法律突然被翻出来当作干预中企的工具,这样的操作哪里还有法律的严肃性可言?明眼人都看得明白,这不过是荷兰为迎合美方制裁、抢夺优质资产找的拙劣借口。 如今美方已经松口暂停相关规则,荷兰的这出戏彻底演不下去,既无法向国际社会交代,也难以平息国内产业的不满,可谓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欧洲汽车产业此刻正为荷兰的任性付出惨痛代价。 当地时间29日,欧洲车企协会发出紧急警告,库存芯片告急的欧洲汽车制造商,生产线可能在几天内随时关闭。德国作为欧洲汽车工业的核心,沃尔夫斯堡的大众工厂、慕尼黑的宝马新能源车型产线已显露停摆迹象,全国车规级芯片库存仅够支撑10到20天。 “没有中国芯片,我们连一辆车都造不出来”,这句绝望的呐喊道出了欧洲车企的困境。车规级芯片不同于普通电子产品,其认证周期漫长,涉及安全标准、兼容性等多重要求,不是短期内能找到替代方案的。 安世半导体的产品能效比欧美同类产品高15%,价格却低30%,技术与成本的双重优势,让其在全球市场无可替代。中国芯片在全球汽车工业中的地位早已不容忽视。2025年,中国汽车芯片出口量占全球市场的42%,功率芯片和MCU等关键种类占比更是超过60%。 德国新能源车型中,中国芯片占汽车电子成本的比例高达50%。这样的市场格局,不是某国凭借政治操弄就能轻易改变的。欧洲车企们私下早已怨声载道,荷兰政府的“强抢”行动被视为严重的战略误判。 企业投资最看重的是政策稳定与产权保护,荷兰这种随意剥夺中企控制权的行为,让所有在荷投资的企业都心生警惕,谁也不想成为下一个被“规则制裁”的目标。曾经吸引全球资本的荷兰,如今因一场短视的政治操作,正在失去国际社会的信任。 想要摆脱芯片危机,欧洲的出路只有一条,那就是满足中方企业提出的合理条件。闻泰科技明确表态,欧洲若想重新获得安世半导体的供货,必须纠正错误,恢复中方籍CEO的职务,归还中企对安世半导体完整的控制权和所有权。 这一要求看似严苛,实则是维护企业合法权益的正当诉求。外媒分析认为这是极高的谈判门槛,但对于荷兰而言,这却是弥补过错、挽回局面的唯一途径。当初既然是无理取闹般地夺走控制权,如今就该光明正大地归还,没有任何讨价还价的余地。 中美经贸谈判的破冰,本是全球产业链缓和的积极信号,荷兰却因为盲目追随美方政策,沦为了国际舞台上的尴尬角色。这一事件也给所有国家敲响了警钟:国际贸易与投资的基础是公平公正、产权保护与政策稳定,任何将经济问题政治化、随意践踏市场规则的行为,最终都会反噬自身。 欧洲汽车产业的困境,正是这种短视操作的直接后果。芯片短缺的倒计时已经开启,欧洲没有太多时间可以浪费。荷兰政府若继续执迷不悟、狡辩拖延,受损的终将是欧洲自身的产业利益。 与其在原地纠结如何收场,不如正视错误、拿出诚意,尽快满足中方的合理要求,让产业链回归正常轨道。毕竟,在全球分工高度融合的今天,谁也无法脱离合作独善其身,尊重企业产权、遵守市场规则,才是共赢的正道,也是摆脱当前困境的唯一出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