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选好墓地,灵柩放在台湾,蒋介石如果落叶归根,大家会同意吗? 慈湖很静,树影慢慢落在水面上,风过去不急不缓,像在看守两口东西,一口躺了半个世纪,另一口也快三十年,金属的光泽不刺眼,名字贴着,蒋介石,蒋经国,两人不入土,灵柩下垫起三寸木条,老家的规矩叫浮厝,临时放着,给客死异乡的人留一个过渡,眼光落在地面不到的地方,等回乡的那一天。 叶子飘得远,根找不着,老话讲落叶归根,听着简单,真要做起来不容易,1975年那口铜棺摆进慈湖,年年过去,到现在四十八个年头,奉化溪口没回去,母亲王采玉的墓旁边空着一块地,照片翻了很多遍,路还是断着。 蒋介石这人,历史书有一套写法,街上聊天又是另一套说法,哪种都绕不开一个事,他想回家,家不是办公室,不是政论节目里说的那种“归属”,老一辈人口中的祖宗山、母亲地,他八岁没了父亲,和王采玉一起撑着日子,1921年母亲走,他亲自选地葬在溪口翠屏山,旁边盖了慈庵,守着,年年清明回去祭,北伐在路上也拐回去一下,别人看得明白不明白都无所谓,他自己心里有数。 1950年到台湾,溪口还在心里,亲手让人在岛上仿老家风貌,慈湖名字起着,蒋母祠也建,石板路按着原样弄,窗外山的形状挑了好久,晚年拿着老照片,不开会的时候就对着看,嘴里念的还是溪口、奉化,写在纸上的遗愿不复杂,去世后灵柩不入土,等统一了再回去安葬。 铜棺四角垫起,身体不碰地,等的那场事不在自己手里,能不能来没人打包票,他没等到。 消息传过海峡这边,态度没有卡死,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发出告台湾同胞书,和平统一的愿景讲了出来,溪口那边修修补补动起来,祖坟、故居整好,蒋母墓重新理顺,1982年廖承志写信给蒋经国,信里一句话很直,“蒋老先生仍厝于慈湖,统一之后,当迁安于故土,以了吾弟孝心”,事情说清楚,礼数也到位,地给你修好了,人随时可以回来。 卡住的地方在岛内,李登辉在位那几年,谁提迁灵就有人皱眉,一开口就被装在政治的盒子里,蒋家人说这是家事,不想被拉成斗嘴,蒋孝勇生病的时候回溪口,看祖坟,跪下磕头,留下话,“曾孙孝勇携妻儿归乡祭祖”,动作都到这一步,门还是没开。 蒋经国自己想迁也没办成,时间一晃,1996年蒋孝勇走,四十八岁,次年蒋纬国也走,护灵的人一个个不在,铜棺还在,遗愿还在,队伍散了,场面安静得很。 岛内不愿放开的原因,人群里常听到一句话,话语权,去蒋化这件事不是一两件动作,课本调整,雕像撤下,公共空间里的名字换掉,叙事的重点挪一个位置,蒋介石这个名字从中华民族的故事里抽出来,转成本土政治里的另一个角色,迁灵一旦走起,等于把他放回这片土地的叙事里,身份标签就不一样了,政坛上的讨论也会跟着换方向。 蒋家后人几次说家里要处理,媒体镜头一围,帽子迅速扣上,统战两个字出现得频繁,政策讨论也跟着把人推到台上,2018年有一出,岛内自由台湾党成员进慈湖陵寝,红漆往灵柩上泼,口号喊出来,案件走到台湾高等法院,判决说这是政治言论表达,轻判落下,案卷上盖章,争议留下来,说明那一块土地对这件事的态度还在变动里。 史书不是照片墙,想剪就剪,蒋介石的功过争论很多,人可以不认同某些决定,不支持某种路线,事实摆着,他是中国人,根在浙江奉化,文化认同那几样词写了一辈子,民族、国家、忠孝,统一中国这个方向没改过,手段有差别,时代有差别,墓志铭没换字。 眼前这口铜棺,看的不是个人崇拜,看的是一句落叶归根是不是还算数,统一之后迁回不迁回,是一个仪式,仪式不等同于政治结论,不是把历史重新上色,不是把功过重新排名,仪式表达的是文化里的孝道,表达的是对历史的把握权交给后人,表达的是这一片土地对自己人的处理方式。 输赢留给史家评,回不回家留给子孙定,蒋介石能输掉一场战争,不能被永久留在陌生的土上,这件事的尺度在人心里。 写到这,视线又回到三寸那条线,铜棺浮着,不上不下,像两岸这几十年,近在眼前,隔着一道门,门有人看守,有人等开,谁也不想门就那样一直锁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