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美国华人表示,华人精英移民到美国之后,不出两代,基本上都成为普通人,为什么会

锴锐说科技文化 2025-10-31 13:59:13

一位美国华人表示,华人精英移民到美国之后,不出两代,基本上都成为普通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2025年硅谷某科技公司会议室里,陈凯盯着印度裔主管递出的项目文件,指甲掐进掌心。   父亲 1998 年携清华全奖赴美做研发,自己名校毕业,却在中层岗位卡了 5 年。   隔壁工位的印度同事刚入职 3 年就升经理,上周还带同族新人参加高管饭局。   皮尤研究中心的数据突然在他脑海里冒出来:华人移民第一代多精英,后代常变普通。   这个 “两代魔咒”,到底缠上了多少像他这样的华人家庭? 时间拉回 1980 年代,陈凯父亲刚到美国时,华人社区还停留在 “同乡互助” 阶段。   福建籍移民聚集在纽约唐人街开餐馆,广东籍在旧金山搞贸易,彼此很少往来。   父亲所在的华人工程师协会,每年只办一次聚餐,聊的全是 “怎么躲移民局检查”。   没人会像印度裔那样,主动分享大厂内推渠道,更别说凑钱帮新人创业。   这种 “各扫门前雪” 的状态,让第一代华人的精英资源,很难传给下一代。   2005 年,陈凯读高中时,曾跟着父亲去参加华人社区的奖学金评选。   获奖的全是同乡会会长的孩子,哪怕有更优秀的非同乡学生,也拿不到资助。   父亲私下叹气:“华人社区的资源,总围着小圈子转,不像印度人能共享。” 那时硅谷的印度理工校友网已初具规模,老校友定期给学弟学妹开职业规划课。   而华人家长们,还在互相打听 “哪家补习班提分快”,从没想过帮孩子搭建人脉。   2018 年陈凯刚入职时,部门里有位华人总监,本是他的直属领导。   有次他主动请教晋升路径,对方却含糊其辞:“好好做技术,别想太多。” 后来他才知道,那位总监怕他表现太好,影响自己在管理层的位置。   反观隔壁印度团队,主管会主动把核心项目分给同族新人,还帮他们争取曝光机会。   加州大学的研究早指出:华人高管打压同胞的比例,是印度裔的 3 倍。   2022 年公司裁员潮时,陈凯的遭遇更让他看清现实。   他和另外两位华人同事被列入裁员名单,三人只会各自投简历找工作。   而印度裔同事被裁后,立刻组织了 10 多人的维权小组,集体找 HR 谈判。   最终印度团队不仅争取到额外补偿金,还让公司收回了部分裁员名额。   数据显示,华人被裁后申请仲裁的比例不足 5%,印度裔却高达 40%。   今年春节,陈凯回西雅图看望胡适的曾孙胡明 —— 两人是大学同学。   胡明在当地一所中学教数学,祖父是胡适的孙子,当年也是名校毕业。   “我们家三代,从新文化运动的领军者,到现在的中学老师,算不算退步?”   胡明笑着反问,陈凯却答不上来。   杨振宁的孙子,如今也在做普通程序员。   这些华人精英后代,不是没能力,是没找到延续精英之路的土壤。   最近陈凯牵头,在公司组建了华人工程师互助群,已有 80 多人加入。   他们每周组织一次分享会,请资深同事讲晋升经验,还帮新人内推工作。   上个月,他们还联合其他公司的华人团队,向州议员反映亚裔职场歧视问题。   父亲打电话时感慨:“我们那代人不敢做的事,你们终于敢尝试了。” 陈凯知道,打破 “两代魔咒” 很难,但至少要从主动抱团开始。   如今陈凯仍在中层岗位,但他不再只盯着自己的晋升。   他帮两位新人争取到重点项目,还推动公司建立了亚裔员工发展计划。   胡明也加入了当地的华人教育联盟,帮华裔学生争取更多升学资源。   越来越多的华二代开始意识到,精英的传承不是靠单打独斗,而是靠社区凝聚力。   或许再过十年,当陈凯的孩子进入职场时,“两代变普通” 的魔咒,真能被打破。     信息来源:《从海归到“海废”:我活不成精英,我只是一个普通人》界面新闻

0 阅读:0
锴锐说科技文化

锴锐说科技文化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