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只有中国敢这么做!加拿大、英国、欧盟、甚至印度,谁见了美国不“妥协”?只有中国,敢在10月25日这场谈判中,面对“关税”和“禁令”的双重威胁,全程“拒绝退缩”,顶到底!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这次谈判前,美国做出了一系列威胁,目的很明确,就是想逼中国在谈判桌上让步。美国财长贝森特公开表示,要在11月1日起对所有进口自中国的商品加征100%的额外关税。 这意味着,几乎所有的中国商品都会被美国市场“封杀”。同时,美国还威胁要对更多的中国科技企业实施禁令,特别是在半导体、稀土等技术领域,甚至连中国的一些重要资源出口也被列入了黑名单。 放眼全球,类似的威胁对其他国家通常都会产生很大压力。许多国家在美国的威胁下都会选择妥协,因为美国的经济和技术优势使得许多国家无法与其对抗。 可是这次,中国却做出了与众不同的回应,坚决拒绝退缩,始终保持了底线。 事实上,全球许多经济体在面对美国的施压时,都选择了妥协。 让我们看看这些国家的经历:加拿大在2018年为了讨好美国,非法扣押了中国公民孟晚舟,结果却遭到中国的强烈反制。中国停止了油菜籽的进口,导致加拿大每年损失数十亿加元。 最终,加拿大不得不放人,恢复了与中国的正常贸易。由此可见,妥协对加拿大来说并未带来任何实质性的好处。 英国在美国的压力下,选择封杀中国的华为,结果自家的5G建设被拖延了两年,成本增加了40亿英镑。现在,英国政府又偷偷联系华为,打算恢复合作,这让英国的国际形象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欧盟在美国的压力下,放弃了与中国的稀土合作,并加强了与美国的贸易往来。然而,结果却是自己的新能源汽车生产线因为缺乏稀土而减产,德国大众就因为这个问题减少了生产,面临着很大的经济损失。 印度在美国的压力下,做出了多个让步,包括减少从俄罗斯购买石油、增加从美国进口玉米等,结果却没有真正获得美国的好处,反而让自己的产业面临更多的压力。 这些国家通过妥协,最终未能真正赢得经济利益,反而在产业、技术和政治等多个方面付出了代价。相比之下,中国则没有选择“妥协”,而是坚定地捍卫自己的核心利益。 那么,中国为何敢在这场谈判中“顶到底”呢?背后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中国有胆量,更重要的是中国有足够的实力支撑这种立场。 过去,中国对美国的依赖相对较大,但现在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根据数据,中国对美国的出口占总出口的比重只有14.7%。这意味着,即使失去了美国市场,中国也能通过其他市场弥补损失。 尤其是中国和东盟国家的贸易关系日益密切,东盟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因此,中国并不需要单纯依赖美国市场来维持经济增长。 美国曾通过技术封锁来对中国施压,尤其是在半导体领域。可是,中国在这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进展。中国的半导体自给率从2020年的15%提高到了30%,预计到2030年将达到50%。 这一数字意味着,中国不再完全依赖美国的高端技术,也不怕美国的技术封锁。同时,中国在稀土资源方面的优势也为其在全球市场中争取了更多的主动权,尤其是在高技术领域。 中国不仅在科技领域有自主创新的能力,在其他产业如汽车、手机、造船等方面也实现了自给自足。这种产业链的完善让中国不再受制于任何单一国家的技术和资源。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完全有能力在国际贸易中做到“硬气”,不需要依赖美国的供应链。 在这次谈判中,中国并没有采取大规模的反制措施,而是通过精准的手段,直接打击美国的痛点。 中国对美国船只征收对等服务费,这直接打击了美国航运企业的利益。同时,中国还对美国的半导体企业进行调查,查看是否存在双重标准,尤其是在美国企业在中国市场的行为方面。 这些举措有效地让美国感受到了压力,也让美国在全球经济中失去了部分主动权。 作为全球最大的稀土供应国,中国通过稀土出口新规,限制了对美国的稀土供应,直接影响了美国的半导体产业。而在农产品方面,中国通过增加从南美和东南亚的采购,有效解决了美国贸易封锁带来的影响。 对比中国的立场,其他选择妥协的国家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印度虽然降低了关税,但本国汽车产业面临严重损失,且未能真正获得美国的好处。 欧盟也因过度依赖美国而失去了与中国的合作机会,最终导致自己的汽车产业和新能源领域受阻。 而加拿大和英国则通过妥协得到了短期利益,但长期来看,却失去了与中国深度合作的机会,导致经济增长乏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