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一条消息:清华大学聘用了翁帆,我觉得这个安排是合适的。 翁帆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她就考上了汕头大学的英语专业,上学时成绩就拔尖,还拿过不少奖学金,英语底子打得相当扎实。 后来又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读了硕士,学的是外国语言学,毕业论文写得还得到了两位专家的高分评价,顺利通过答辩。 更关键的是,她后来又考上了清华大学建筑系的博士,专攻建筑历史,清华早就明确说过,她考博士的程序跟其他人一样公开透明,没有任何特殊照顾,完全是凭自己的能力考进去的。 读博期间她也没闲着,发表了好几篇关于英国建筑师索恩的论文,都是实实在在的学术成果。 她还跟杨振宁合编过《晨曦集》,这本书里收录了杨振宁的重要文章,还有不少珍贵照片,编辑过程中她虽然低调,只写了几篇短文和后记,但每一篇都言之有物,抓住了重点。 她还编译过欧洲 16 世纪重要的建筑著作《塞利奥论建筑》,这本书在西方建筑史上地位不低,能完成这样的编译工作,不光要外语好,还得懂专业知识,不是谁都能干的。 另外,她还翻译过 COP15 的主题歌曲《地球妈妈》动画 MV,改编翻译过冬奥宣传曲《梦想指路》的英文版,这些工作既需要扎实的语言功底,又得懂跨文化交流,正好对应了清华国际交流的需求。 更重要的是,清华给她的岗位是 “杨振宁访问学者计划顾问”,负责国际交流,这个岗位简直是为她量身定做的。 其一是国际交流得外语过硬,翁帆从本科到硕士一直深耕外语领域,后来还学了法语,跟国外学者沟通起来毫无障碍,这是最基本的条件。 其二,这个岗位需要对接来访的青年学者,安排住宿、机票,还要对接实验室,这些事看着琐碎,但得懂学术圈的规矩,知道学者们的需求。 翁帆跟着杨振宁多年,参加过无数国际学术会议,见过各种各样的学者,早就熟悉了学术圈的运作方式,做这些工作轻车熟路。 而且她还要负责翻译杨振宁晚年的笔记,这些笔记都是珍贵的学术资料,别人看不懂也不熟悉背景,只有她跟着杨振宁整理了这么多年,知道每段文字的来龙去脉,换第二个人根本做不了。 还有一点不能忽视,翁帆对杨振宁留下的学术遗产太熟悉了。杨振宁生前留下了 1.2 万册藏书、跟李政道的往返手稿,还有自己晚年的演算纸,这些东西估值不低,但都要捐给清华,翁帆是这些资料的 “终身保管员”。 她每周三天泡在图书馆里,把这些手稿、演算纸按时间排好,扫描存档,还做好交叉索引,方便后来的学者研究。 清华聘用她,就能更好地整理和利用这些宝贵的学术资源,让这些资料发挥出更大的价值,这对清华的学术研究来说是天大的好事。 最让人佩服的是,翁帆从来没借着杨振宁的名头搞特殊。之前有好几所高校给她送 “挂名教授” 的头衔,她都婉拒了,社交平台上百万粉丝的邀约也没答应,一门心思扑在学术相关的事上。 她还担任清华教育基金会的理事,靠自己的能力筹到了三亿奖学金,用来扶持博士生,这可不是空有头衔能做到的。 清华向来看重真才实学,不会随便聘用一个没本事的人,翁帆有学历、有成果、有经验,还对学校的学术资源了如指掌,这样的人被聘用,简直是双赢。 所以说,清华聘用翁帆太合适了,这根本不是什么特殊照顾,而是选对了人。她的能力配得上这个岗位,这个岗位也需要她这样的人来做,既能发挥她的优势,又能为清华的国际交流和学术研究帮上大忙,这样的安排谁能说不合适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