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嘲讽俄军拉胯,理由是一座红军城打那么久都没打下来。说这话的人估计是不知道,就

史鉴奇谈 2025-10-31 07:07:07

有人嘲讽俄军拉胯,理由是一座红军城打那么久都没打下来。说这话的人估计是不知道,就算号称蓝星第一的美国陆军,在面对城市巷战这样的战役时,也没有太好的办法,只能一条街一条巷去死磕。以色列和哈马斯的力量差距那么大,以军陆海空横扫加沙,但仍然无法彻底灭了哈马斯,甚至现在以色列还得和哈马斯谈判。   先看看俄军面对的是个什么环境。顿巴斯地区,特别是那些关键城镇,乌军可不是临时起意在那儿布防的。他们经营了八年多,把整个区域变成了一个巨大的堡垒群。   地下工事、相互支援的火力点、遍布建筑物的狙击位,这些都是用时间和资源堆砌出来的。任何军队进攻这样的设防地域,都必然要付出巨大代价。这压根不是平原地带坦克集群的闪电冲锋能解决的。   更关键的是,乌克兰获得的支援级别是空前的。这不仅仅是给几件武器那么简单。美国和北约提供的情报、通信和技术支持,几乎让乌克兰拥有了“单向透明”的战场感知能力。俄军导弹、无人机、轰炸机、战机的调动,乌军经常能提前掌握。   这使得俄军传统的作战模式,比如依靠火力优势进行压制,效果大打折扣。乌军甚至能使用美国和北约的超算能力,通过战场app系统快速处理信息,直接支撑其精确打击。   在指挥通信方面,西方的技术援助也让乌军系统保持了相当程度的稳定性,避免了开战初期就被瘫痪的命运。   说双方在技术层面没有代差,甚至乌军在某些领域还占优,一点也不为过。这场冲突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演变成一场技术和装备的消耗战。   再来看看所谓的“拉胯”指控。俄军的作战方式确实进行了大幅调整。初期那种多路快速推进受挫后,他们迅速转向了更注重火力控制和稳步蚕食的策略。   尤其是在顿巴斯地区,战斗经常演变成惨烈的炮战和对城市区域的逐步争夺。俄军放弃了不切实际的速胜幻想,转而依靠其庞大的炮兵火力、航空兵力和装甲力量,一寸一寸地挤压乌军的空间。   这种打法看起来慢,伤亡和消耗也大,但确实是应对当前战局的一种现实选择。毕竟,在对方拥有完善战场感知和先进反坦克手段的情况下,轻敌冒进的结果可能就是灾难性的,这一点在冲突初期俄军装甲部队的损失中已经体现得很明显。   说到这里,就得提提城市战这个“绞肉机”的本质了。历史经验一再证明,现代化军队在拥有绝对火力优势的情况下,面对依托城市进行顽强防御的敌人,往往也打得异常艰难。   1994年俄军攻打格罗兹尼的惨痛教训就是前车之鉴,当时俄军装甲纵队在巷战中损失惨重。   如今哈马斯在加沙地带的活动也表明,即使面对以色列这样的军事强国,非对称的城市游击战依然能持续构成挑战。   俄军在红军城这类地区面临的,是比当年格罗兹尼更复杂、获得外部支持更多的乌军。战斗艰苦、耗时长久,实在是现代城市攻防战的常态,而非特例。   那么,在技术和情报不占优势,战场环境又极端不利的情况下,俄军靠什么维持攻势压力呢?答案是其综合国力和传统军事力量的体量优势。   俄罗斯能够维持相对庞大的炮兵规模,保持导弹和无人机等的持续生产与投入,并承受相应的人员与装备消耗。他们的空中力量虽然未能完全掌握制空权,也遭受损失,但仍然能提供重要的火力支援,并限制乌空军的活动。这种“钝刀子割肉”式的消耗战,拼的就是谁的后劲更足,谁的忍耐力更强。俄军能够持续压着乌军打,靠的正是这种体量上的巨大优势。   反观乌克兰方面,背后有几十个盟友国家提供几乎全方位的支持,从情报到武器装备,从训练到资金。结果在战场上,依然是被动防守,关键据点接连失守。如果单从投入产出比来看,似乎更难用“拉胯”来形容俄军。   某种程度上,乌军在西方的鼎力支持下仍未能在战场上扭转颓势,反倒说明其面临的战场压力有多大,也间接反映了俄军作战能力的韧性。   所以,评价俄军在乌克兰冲突中的表现,不能脱离具体的战场条件、技术对比和战争形态。用一座城市的攻击进度来简单定性,无疑过于片面。现代高强度混合战争充满了复杂性,其残酷性和消耗性远超一般想象。俄军的作战行动面临诸多严峻挑战,其表现有其客观制约因素。这场长期消耗战最终考验的是交战双方乃至其背后支持体系的综合耐力。

0 阅读:101

评论列表

高兴的一然

高兴的一然

1
2025-10-31 12:55

那是俄军放的饵!要钓更多的鱼,如果快速占领就失去饵的作用了!!!

猜你喜欢

史鉴奇谈

史鉴奇谈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