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抗日名将孙立人将军次子孙天平正式向大陆提出申请,希望能将其父遗骨葬回安徽老

鹏天云光 2025-10-30 15:57:03

近日,抗日名将孙立人将军次子孙天平正式向大陆提出申请,希望能将其父遗骨葬回安徽老家。 孙立人将军生在安徽庐江,打小就认老家这块地,后来去美国读书,学了军事,回国后带兵打鬼子,最出名的就是仁安羌大捷那回,带着一千多人的部队,硬是打败了四倍多的日军,救了七千多英军和几百个外国人。 就连英国女王都给了他勋章,蒋介石当年在日记里都夸这仗打得关键,这样的抗日英雄,按老理儿讲,魂归故里再正常不过。 更让人揪心的是,孙立人在台湾去世后,棺材一直临时放在台中东山墓园,到现在三十五年了都没入土。孙天平说这是父亲生前的心愿,其实这也是咱中国人刻在骨子里的规矩,不管走多远,最后都得回老宅子旁边的坟地,这叫落叶归根。 孙天平其实早就在为这事奔走了,2015年他来大陆参加阅兵的时候,就说过想把父亲遗骨迁回来,当时还想了三个地方,要么回安徽老家,要么去广州和新一军的老战友葬在一起,要么在南京的抗战纪念地旁边,哪一个都是冲着“归根”去的。 那时候大陆这边也在推动,马英九执政那几年两岸关系缓和,本来想把孙立人迁去广州的新一军公墓,还打算把公墓重新修一修,让老将军和当年一起打鬼子的弟兄们团聚,可惜后来因为各种原因没成。 但安徽老家没闲着,孙立人的故居、纪念馆都陆续修好了,就等着老将军“回来”。 早年间两岸还没通的时候,就有过这样的互相体谅,就比如1983年,福建渔民捞到了坠海的国民党军官陈大维的尸体,当时两边没法直接联系,就靠海边的大喇叭喊话商量,最后把人送了回去,那是1949年后两岸第一次公开为这事碰头。 还有1988年,一个叫许志淞的国民党士兵失足落海,大陆这边派了三条船,带着医生陪着他,在海上和台湾的人交接,两边还握手换了礼物,这些事都说明,不管隔着多远,送亲人“回家”都是两岸人都认的理儿。 为啥偏偏这事这么多人惦记?因为孙立人不是普通的老兵,他是扛过民族大义的人。当年中国远征军在缅甸打仗,装备差、环境苦,他带着新38师硬是打出了中国人的骨气,仁安羌那仗打完,外国人再也不敢小看中国军队。 这样的英雄,晚年想回故乡,不管是大陆还是台湾的老百姓,心里都愿意帮这个忙。国台办最近也说了,会进一步了解核实情况,其实这也是顺民心的事,就像当年送陈大维、许志淞回去一样,两岸之间只要是关乎亲情、关乎英雄的事,从来都能找到商量的法子。 还有个实在的理儿,孙立人在台湾的纪念馆是用他当年的寓所改的,可再气派的纪念馆,也不如老家的一抔土让人踏实。 咱们中国人讲究“慎终追远”,对长辈的孝心,往往就体现在帮他们了却身后事上。孙天平这十多年一直没放弃,就是想圆父亲的心愿,也圆自己的孝心。 而且这些年,不少在台湾的老兵遗骨都陆续迁回了大陆老家,有的是子女申请,有的是两岸民间组织帮忙,每一次“回家”都让人心里暖和,因为这背后是剪不断的血脉,是不管分开多久都认的根。 这事看着是家事,其实藏着中国人最看重的根脉情结,还有两岸人心里共通的情感。 说到底,孙立人将军遗骨归乡这事,不只是孙家的家事,更是两岸人共同的牵挂。英雄为国家流过血,咱就得让他魂安故里,这是对英雄的敬重,也是对“落叶归根”这个老规矩的传承。 从1983年海上喊话送回烈士遗体,到现在孙天平正式申请,三十多年过去了,两岸的关系变了不少,但这份对亲情、对英雄的尊重从来没变过,相信老将军迟早能回到安徽庐江的老家,在故土里安稳地歇下来。 对于此事,大家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0 阅读:0
鹏天云光

鹏天云光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