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俄罗斯专家一语中的:“不论是伊朗还是俄罗斯,都存在一个错觉,那就是只要他们躺下,欧美就会去打中国,而中国需要他们,无论他们做什么,中国都应该出钱,出力!” 先说伊朗那边的25年全面合作协议。2021年3月,两国敲定这份大单子,涵盖能源、基建、贸易,总额4000亿美元起步,外界一看,以为中东格局要变天。 可这协议听着是挺美,可真要落地哪有那么容易?果然,这才过去几年,真面目就露出来了。 先说说这协议本身,表面看是中国25年投4000亿,重点给伊朗搞石油、天然气这些能源项目,大概占2800亿,剩下1200亿搞交通基建,还开放北斗导航给他们用,石油交易用人民币结算,对伊朗来说这简直是救命的稻草啊,毕竟那时候美国制裁把他们石油出口掐得死死的,外汇快见底,通胀飙得老高,老百姓日子都过不下去了。 可伊朗那边怎么干的?签协议的时候胸脯拍得震天响,转头就没影了。 刚开始还觉得他们是真急着要发展,结果后来才看明白,他们心里根本没把这协议当回事,一门心思还盼着跟欧美搞好关系。 2015年伊核协议一签,伊朗那些当官的、精英们就飘了,觉得西方的大门开了,赶紧凑上去招商引资,把中国这协议扔到一边凉快,那时候他们眼里哪有什么东方伙伴,满脑子都是西方的钱和技术。 等到2018年特朗普撕了伊核协议,制裁大棒一落下来,伊朗经济立马垮了,这才想起中国这个"老朋友",时任总统鲁哈尼才说"向东看是唯一选择",你说这叫什么事儿? 这分明就是把中国当备胎,用得着的时候往前拉,用不着的时候一脚踢开。 更可气的是,这协议签了三年多,中国实际投进去的钱撑死也就400亿,连总数的十分之一都不到,不是中国不想投,是实在没法投。 美国的制裁摆在那儿,跟伊朗做生意的中国企业随时可能被拉黑名单,账户冻结,美元交易都受限,哪个企业敢冒着这么大风险砸钱? 再说伊朗自己,政局一天一个样,总统换了一茬又一茬,政策根本没个准谱,今天说要合作,明天可能就反悔了。 法律也不透明,商业纠纷一堆,钱砸进去能不能收回来都不知道,中国企业又不是慈善机构,凭什么往火坑里跳? 可伊朗倒好,不想着自己的问题,反而倒打一耙。2024年新总统沛泽什基安上台,刚坐稳位置就公开喊话,说中国承诺的4000亿没见着,逼着中国兑现。 这话说得太不讲理了,4000亿是25年的投资,平均一年才160亿,哪能一下子都给你? 再说你自己国内乱成那样,又是通胀又是抗议,连个稳定的投资环境都给不了,凭什么要求中国掏钱? 更让人寒心的是,伊朗还干过不少糊涂事,为了讨好西方居然出卖过孟晚舟,在波斯湾三岛争端上,中国好意中立调解,他们反倒召见中国大使抗议,甚至还想让中国返还存储的石油却不付仓储费,这哪是合作的态度,分明就是把中国当成冤大头,觉得我们活该出钱出力。 这背后其实就是那俄罗斯专家说的错觉在作祟,伊朗真以为自己躺下了,欧美就会集中火力对付中国,中国离了他们的石油就活不了,所以不管他们怎么做,中国都得求着跟他们合作。可他们压根没搞明白,欧美哪有那么傻,美国现在自己一堆内外问题,俄乌那边都没搞定,哪有精力再跟中国全面对抗? 再说中国的能源来源多了去了,沙特、阿联酋都是咱们的合作伙伴,2023年还撮合沙特和伊朗和解,中东布局根本不是非伊朗不可。 中国跟伊朗合作,是看上了他们的能源,想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也是为了"一带一路"的布局,这是互利共赢的事儿,不是单方面的施舍。 再说说俄罗斯,也抱着这种不切实际的想法,觉得自己跟欧美顶着干,中国就该无条件支持,不管是能源合作还是其他领域,都想让中国多掏钱。 可中国心里有数,合作得讲对等,讲风险,不能因为你跟欧美闹掰了,就把包袱都甩给中国。 中国一直都是量力而行,该支持的支持,但绝不是无底线的付出,毕竟咱们自己还有一堆事儿要办,老百姓的日子还得过,哪能把钱随便砸给那些只想着占便宜的主儿。 中国从来不是那种见谁难就无条件兜底的冤大头,咱们的钱也是老百姓的血汗钱,每一分都得花在刀刃上,得看对方有没有诚意,有没有稳定的环境,能不能给咱们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 伊朗要是真想要中国的投资,就得先稳住国内局势,拿出诚意,别再一会儿找西方一会儿找中国地摇摆,更别想着坐享其成。俄罗斯也得明白,中国支持你是出于战略考量,但不是要替你扛下所有压力。 这事儿给咱们提了个醒,不管跟哪个国家合作,都得保持清醒,不能被别人的错觉绑住手脚。中国现在越来越强,但强不代表要当冤大头,互利共赢才是长久之道。 那些抱着错觉的国家要是不醒过来,最后只会耽误自己,就像伊朗这协议,再这么折腾下去,别说4000亿,恐怕连已经投进去的钱都要打水漂,到时候哭都没地方哭去。 说到底,合作得讲良心,讲规矩,想靠着错觉占便宜,最终只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