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联合早报发表杨丹旭的评论:“无论是中国官方还是民间,似乎已经形成一个新的底线共识:来自美国的外部压力,不再是短期变量,而是中国长期发展方程式中的一个恒定参数。这样的认知下,中国会更积极地做大国内经济,拓展美国以外的市场,更坚定地推进科技自主可控。” 杨丹旭这篇评论算是戳破了窗户纸——美国那点施压手段早不是临时起意的小打小闹,而是中国发展路上要长期应对的固定考题,这共识可不是凭空冒出来的,全是美国用一次次操作给“喂”出来的清醒。 美国为了保住霸权宝座,对华遏制早就成了系统化工程,拜登上台刚一个月就在慕尼黑安全会议上吆喝着要准备长期战略竞争,还把科技问题裹上意识形态外衣,搞起了“技术民族主义”那套。 什么《2021年美国创新和竞争法案》《芯片和科学法案》接连出台,本质就是给中国科技发展砌墙,连美企对华投资都要卡脖子,有机构算过43%的投资可能要遭审查,更别提那不断拉长的“实体清单”,现在都快装下600家中国实体了,拜登上台后还新增了110多家,连航空航天相关企业都不放过,一边拉着日本、韩国搞芯片四方联盟,一边撺掇欧盟搞贸易技术委员会,试图织一张技术封锁网,这哪是短期行为,分明是想把遏制做成永久生意。 中国这边早把账算明白了,官方民间心里都有本清楚账,外交部发言人林剑直接挑明“有能力、有底气应对各种风险挑战”,这话可不是空喊口号,2024年经济总量冲上130万亿元台阶,5%的增速在主要经济体里排前列,光增量就抵得上一个中等经济体。 民间更实在,美国芯片禁令一升级,国内半导体企业直接把研发投入拉到营收的30%以上,头部科创板企业都快摸到50%了,2024年全行业投资硬生生砸出6831亿元,这种上下一致的清醒,就是把“美国压力”这个参数焊进了发展方程式。 而且,咱们手脚也没闲着,抓紧开拓美国以外的“新天地”,东盟连续多年稳坐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2024年贸易额冲到6.99万亿元,增速9%,比中美贸易增速高出不少,更关键的是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进出口占比首次超过50%,达到50.3%,等于把鸡蛋分到了更多篮子里,美国费劲巴力搞“印太经济框架”想排挤中国,结果中国和东盟的生意越做越火,这波操作属实有点反向助攻的意思。 还有科技自主更是被倒逼出了加速度,中芯国际14nm工艺出货量超800万片,营收破80亿美元,华为Mate60系列直接把7nm级自主芯片摆上货架,连量子芯片都有了“骁鸿”“悟空芯”这些新面孔,还投产了首条生产线。 以前被卡脖子的EDA工具、光刻胶,现在华大九天能支持14nm全流程设计,晶瑞电材的产品也进了中芯国际的验证环节,2024年科技研发投入突破2000亿元,国家大基金三期还揣着3000多亿真金白银,这架势就是要把“卡脖子”的地方逐个掰开。 说到底,美国这“恒定参数”反而成了中国的成长催化剂,它逼着中国戒掉对外部技术的路径依赖,逼着把国内市场的潜力彻底激活,逼着在全球找更多靠谱的合作伙伴。 现在看来,美国想靠遏制拖慢中国脚步,结果倒让中国把发展的主动权攥得更紧了,那些禁令、清单看似来势汹汹,实则成了检验中国经济韧性、科技实力的试金石,未来只要这共识不散,发力方向不偏,美国再怎么折腾,也只能是中国高质量发展路上的一个“背景板”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