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一法师说:“不要同情任何人,即使是最亲近的人,因为同情谁,你的潜意识就会自动背负谁的命。” 刘震云说:不要同情弱者,弱者不一定是好人,弱者其实都很蠢,对帮过他的人,恩将仇报;对唤醒他的人,充满敌意。对有钱有势的人,倒头就拜;对画饼的人,感恩戴德。同情弱者,其实是强者对弱者的讽刺,会让弱者处在一种尴尬的处境,变得更加羸弱,甚至葬送他们。 对于同情心,德国的尼采同样提出批评。尼采批评同情心,并非出于冷酷无情,而是因为他认为同情心是一种“否定生命”的道德情感,它看似善良,实则削弱了人的生命力、独立性与伟大性。 在尼采看来,“同情”不是高贵者的主动施予,而是弱者的自我安慰和道德绑架。尼采强调,痛苦是生命的必要组成部分,是推动个体成长、超越和自我塑造的动力。而同情心试图消除痛苦、缓解苦难,实际上是在剥夺个体面对挑战、实现自我超越的机会。他说:“同情消除了痛苦的纪律性作用,使人沉溺于软弱。” 尼采认为,同情让人过度关注他人的痛苦,从而分散了对自我实现的专注。它使人陷入“他人导向”的情感消耗,削弱了个体的权力意志,即生命本能中向上、向外扩张的力量。 尼采主张“超人”理念,强调个体的独特性与伟大。而同情心则倾向于将所有人拉平,用“我们都是受苦者”的逻辑消解高低、强弱、伟大与平庸之间的区别。这种“情感的平均化”是对生命多样性和等级秩序的破坏。 --- 5. 同情心是基督教道德的延续 尼采猛烈批判基督教,认为其教义如“爱邻如己”“怜悯罪人”等,是对古希腊贵族道德(主人道德)的颠覆。他将同情心视为基督教“否定现世、追求彼岸”价值的情感工具,是对现实生命的逃避。 尼采批评同情心,不是因为他反对帮助他人,而是因为他认为同情心是一种“伪善的道德”,它美化软弱、抑制力量、否定痛苦的价值,最终阻碍人类向“超人”迈进。
弘一法师说:“不要同情任何人,即使是最亲近的人,因为同情谁,你的潜意识就会自动背
走在城市的边缘
2025-10-29 22:25:05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