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方“拒见”德国外长后,德国女部长狂妄挑衅:狠狠打击中国 在荷兰强抢了中资控股企业“安世半导体”后,中方随即出手反制,除了对荷兰加码贸易限制外,还直接禁止了安世中国工厂对外出口成品芯片。这操作可谓是“一芯锁死全球车”,实实在在打疼了欧洲所有汽车生产商。 “必须狠狠打击中国!”10 月 25 日,德国经济部女部长在联邦议院的发言掷地有声,这番狂妄言论刚传出,就被全球汽车产业的焦虑情绪盖过。 此时距离荷兰强抢中资控股的安世半导体刚过去一个月,中方的反制已经让欧洲车企的生产线亮起红灯,而德国外长此前求见中方被拒的消息,更让这场半导体博弈添了几分火药味。 事情的引爆点在 9 月底。荷兰政府突然援引冷战时期制定的《货物可用性法案》,以 “治理严重缺陷” 为由冻结了闻泰科技旗下安世半导体的全球资产,还罢免了中方创始人张学政的董事职务,任命外籍高管接管。 荷兰这步棋,显然是在美国施压下走的。9 月 29 日美国扩大出口管制,把安世也纳入限制范围,第二天荷兰就火速出手,这是该国史上首次动用那部冷战法案,说白了就是打着 “保障欧洲芯片供应” 的旗号,行政治干预之实。 消息传到中国,商务部 10 月 4 日就亮出反制牌:禁止安世中国工厂出口特定成品芯片,同时加码了稀土等关键材料的出口管制。这一下直接掐住了要害 —— 安世的荷兰、德国工厂都要依赖中国基地的封装产能,没了中国的成品供应,全球供应链瞬间出现断点。 东莞安世工厂的变化最直观。10 月中旬去厂区采访的记者看到,以往繁忙的出口货台冷清了不少,员工们透露,部分原材料库存只够撑到年底,虽然工资还在正常发放,但系统权限被荷兰总部中断过,大家都在担心后续生产。 就在欧洲车企焦头烂额时,德国政坛的反应出现了分裂。先是德国外长提出想访华沟通,被中方以 “时机不成熟” 拒见,紧接着那位女经济部长就放出 “狠狠打击中国” 的狠话,还牵头重新审查此前中资收购德国爱思强半导体公司的案子,撤销了之前颁发的 “无危害证明”。 可另一边,德国工商大会主席公开批评这种做法,说这是给自己筑高墙,最终损害的是德国企业的利益,要知道,德国汽车产业占 GDP 的比重超过百分之五,芯片断供一天,损失都是以亿欧元计算的。 中方的态度一直很明确。外交部在回应时直指荷兰 “泛化国家安全概念”,商务部则拿出证据,强调安世中国是独立运营的中国企业,必须遵守中国法律。 闻泰科技也没坐以待毙,一边启动法律和外交救济程序,一边加速打通国内供应链,计划把国内产能占比提升到八成,上海、东莞的基地都在扩产。更关键的是,国内半导体产业也在加码突围,国产 EDA 软件有了新突破,中芯国际的 14 纳米工艺良率已经提上来,这些都在减少对外部技术的依赖。 荷兰这边其实也在松口。经济事务大臣 10 月 19 日在电视节目里主动提,要和中方启动高层斡旋,说事件已经 “上升到最高层级讨论”。可德国那位女部长还在硬撑,跟着其他政客喊 “要警惕对华依赖”,甚至歪曲中方的管制是 “讹诈”。 这种矛盾的态度背后,是德国在追随美国和维护自身利益之间的摇摆,既想跟着盟友打压中国半导体,又怕自家汽车产业被拖垮。 这场由荷兰强抢企业引发的风波,早已超出了单一公司的范畴,成了全球产业链安全与地缘政治博弈的试金石。 对此,你们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