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报,快报 乌克兰宣布 10月29日,乌克兰国家石油天然气公司董事会主席谢尔盖·科列茨基说了,今年秋冬想安稳过冬,得额外进口40亿立方米天然气,还得融资19亿美元才行。这事儿听着简单,实则满是心酸,毕竟当天俄军刚发动10月第七次空袭,炸坏了波尔塔瓦州的气设施,本土产气量压根跟不上,就算之前储备了132亿立方米,也架不住这么折腾。 可人算不如天算,俄军专挑天然气设施往死里打,光是波尔塔瓦州就挨了好几轮重锤,这地方可是全国油气生产的心脏地带,结果产能咔嚓一下锐减超40%。现在好了,库存气只够撑场面,真到取暖高峰根本扛不住,逼得乌克兰必须海外找气续命。 缺气背后是烧钱的坑。19亿美元不是小数目,科列茨基倒也没完全慌神,说政府已经凑齐了大部分资金。但这笔钱砸进去能换回啥? 欧洲天然气价格本来就像坐火箭,去年初就冲上过50欧元/兆瓦时的高点,现在乌克兰要一口气吞下40亿立方米进口量,国际市场上价格还得蹭蹭涨。 更扎心的是,输气管道也靠不住,俄乌开打后乌克兰绕开俄罗斯直接找欧盟买气,可匈牙利、波兰这些中转国每天最多输7000万立方米,根本喂不饱需求。 能源战早成了俄乌的第二战场。乌克兰这边挨炸,反手就用无人机偷袭俄罗斯乌法炼油厂,逼得俄国部分地区汽油短缺。 俄罗斯更狠,高超音速导弹专挑天然气枢纽炸,10月初一波袭击就搞得全国紧急断电,基辅80多万用户摸黑过夜。 这种互相撕咬的套路,美国还在背后递刀子,据说连无人机飞行路线都是美军手把手教的。结果就是恶性循环——乌克兰产气越少,越要高价进口;财政越吃紧,民生越遭殃。 老百姓这个冬天真要冻成狗? 政府嘴上说“平稳过冬”,可现实骨感得很。首都基辅今年供暖温度直接调到17-18度,比往年低4摄氏度,官方还提醒市民囤毛毯御寒。 这场景和2022年预言“最冷寒冬”时一模一样,当时乌克兰60%的天然气靠自产,现在本土产能崩了,进口又卡脖子,普通人只能硬扛。更麻烦的是,电网也被拖下水,俄军专挑天然气输送设施炸,导致发电厂气源不足,全国范围轮流停电成了家常便饭。 西方援助成了救命稻草。欧洲复兴开发银行今年3月曾批过2.7亿欧元贷款给乌克兰买气,可现在需求暴增,这点钱杯水车薪。 乌克兰其实早就不从俄罗斯直接买气,而是绕道欧盟吃“二手货”,价格翻倍不说,供应还随时可能断档。美国要是真插手,像帮乌克兰打能源战那样提供情报支持,说不定能缓解压力,但眼下19亿美元的融资缺口仍像悬在头上的剑。 这场能源危机根本是盘死棋。乌克兰地下储气库总容量能装320亿立方米,现在勉强塞了132亿,还差的那40亿立方米看似只是个数字,实则是整个系统脆弱性的缩影。俄军炸一次,乌克兰就要多掏几亿美元进口;西方援助晚一步,民众就可能挨冻受穷。 战争打到现在,能源设施早成了砧板上的肉,今天修明天炸,循环往复无解。科列茨基的“额外进口”说得很克制,可谁都听得出话里的无奈——这个冬天,乌克兰要在硝烟和寒气中硬闯鬼门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