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有一特殊小镇,下午3点就睡觉,美女如云但是只有1个男人。[大侦探皮卡丘] 在我国版图的最东端,藏着一个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小镇。 这里的居民过着和全国人民完全不同步的生活,当内地城市还在享受午后阳光时,他们可能已经准备洗漱睡觉了。 这个地方就是乌苏镇,坐落在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交汇处的一座小岛上。如果你查看我国地图,会发现它就是那个最突出的东方尖角。 乌苏镇居民的奇特作息,其实背后有个特别实在的原因。 虽然全国都用北京时间,但乌苏镇的实际位置比北京多了好几个时区。 结果就是,到了夏至前后,凌晨两点多天就亮了,太阳早早就爬上来。 试想一下,你每天凌晨两三点就被晨光照醒,自然而然就会早起干活。 干了一整天到了下午三四点,对当地人来说已经相当于内地的晚上八九点了。 所以冬天一到,下午三点多天就黑透了,这时候睡觉再正常不过。 很难想象,这个现在看起来偏僻冷清的小镇,在上世纪初曾经繁华得不得了。 那时候它是乌苏里江边的三大重镇之一,镇上有九大商号,什么福源茂、仁中利,听名字就知道生意做得有多大。 街上不光有我国商人,还有不少俄罗斯人来做生意,镇上设了警察所、税务局,人口最多时达到一千多人。对于一个边境小镇来说,这个规模已经相当可观了。 但1929年的一场战火彻底改变了一切,苏军的炮弹落在了这座百年商埠上,守军全部阵亡,整个镇子在炮火中化为废墟。 居民四散逃离,昔日繁华的街道瞬间变得空无一人。 接下来的几十年,乌苏镇几乎成了一座空城,最萧条的时候,整个镇子只剩下一户人家还在坚守。 这家的男主人带着家人,在一片废墟上顽强地生活着,和驻守边防的战士一起,成了这片土地上唯一的常住者。 曾经热闹的商铺变成断壁残垣,宽阔的街道上长满野草,只有一户人家的炊烟还在升起。 这个男人为什么要留下?可能是舍不得这片故土,也可能是有着某种难以割舍的情怀。 好在时间终究带来了改变,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越来越多人听说了这个“东方第一镇”的传奇故事。 如今的乌苏镇虽然常住人口还是不多,但已经有了旅馆、餐厅等基础设施,环境比过去改善了不少。 乌苏镇最吸引人的,当然是它“中国第一缕阳光”的名号。每年夏至前后,很多摄影爱好者和游客专程赶来,就为了在伊力嘎山头看那轮红日从地平线上跃出的壮观场面。 凌晨两点多就有人扛着三脚架爬山,只为抓拍那个瞬间。 这里还是我国最大的大马哈鱼渔场,每年白露前后,大马哈鱼洄游产卵,渔民从各地赶来捕鱼。 镇上还有个“东方第一哨”,那是边防战士驻守的地方。 游客可以在那里感受一下边防军人的日常生活,看看他们是怎么守护着祖国的最东端。 如果你想去乌苏镇转转,最好选在5月到10月之间,夏至前后是观日出的最佳时机,白露时节则能看到壮观的渔汛场面。 先到佳木斯,然后坐长途车到抚远,再转车就能到乌苏镇。这里不收门票,全年开放。 到了乌苏镇,一定要尝尝新鲜的大马哈鱼和鱼子酱,那个鲜美劲儿,在别的地方真吃不到。 镇上还能买到一些俄罗斯商品,算是独特的纪念品。 从千人大镇到一户坚守,再到如今的旅游景点,乌苏镇的故事就像一部浓缩的历史剧。 再偏远的角落,也有人在默默坚守;再冷清的地方,也终会迎来新的生机。 网友评论: “这简直是终极养生模式!我们还在为加班秃头,人家已经进入梦乡了,这才是生活啊!” “下午三点天黑就睡,凌晨两点天亮就起,这作息规律得让人嫉妒,感觉能多活十年。” “下午三点就睡,那半夜醒了干啥?刷手机有信号吗?” “冬天下午三点天就黑了,那小学生下午还上课吗?难道带着头灯去上学?” “镇上美女如云,就一个小伙子的时候,他是不是得天天‘选妃’?” “上次去旅游,下午四点找饭吃,街上饭店全关了,老板说他们晚饭都吃完了,当时我就懵了。” “为了拍中国第一缕阳光,凌晨一点半就爬起来,江边那个冷啊,但看到日出的那一刻,真的值了!” “从繁华商埠到一人坚守,再到旅游重生,乌苏镇的故事比任何小说都精彩,那是几代人的坚守和传承。” “我们总抱怨时间不够用,但乌苏镇人用行动告诉我们,生活可以有另一种节奏,跟着太阳走,简单却踏实。” 参考资料: 央视一套 中国新闻网 光明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