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企决定放弃在美国建造工厂,保命比赚钱重要,密歇根24亿美元打水漂!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近期,密歇根州表示:中国电池企业国轩高科决定放弃在当地投资24亿美元的电池工厂计划。 事情要从2022年说起,当时美国刚通过《通胀削减法案》,急着在本土建电池产业链,密歇根州政府更是积极得很,拿出近18亿美元的各种优惠政策。 格林查特这个只有3000人的小镇,对这个项目充满期待,毕竟承诺的年薪6.2万美元,比当地收入中位数高出一大截。 可好景不长,2023年开始,风向变了,有人翻出国轩母公司的章程细节,在小镇上掀起波澜,居民们组织起来,在院子里竖标语,在社交媒体建群组,集会时喊着各种反对口号。 这股反对浪潮迅速政治化,最后演变成一场罢免投票,支持项目的镇官员全被选下台,新上任的镇议会第一件事,就是撕毁之前签的协议,连基础的供水设施都不给接了。 国轩当然不服,把镇政府告上法庭,法院也确实判了镇政府必须履约,但打官司赢了又怎样,2025年特朗普政府推出的《大而美法案》彻底堵死了这条路。 法案规定中国母公司持股超过25%的企业,统统算“受限实体”,不能享受任何优惠。 更狠的是对中国电池产品征收58%的关税,同时给美国本土电池厂每千瓦时45美元的补贴,这一加一减,中国电池的到岸价飙到95美元,而美国本土成本只要65美元,根本没法玩了。 到了2025年10月,密歇根州经济发展局直接下了最后通牒,认定国轩违约,不仅停了所有补贴,还要追回已经给出去的2360万美元。 国轩律师恳求给6个月时间重新评估,但没人理会,就这样,24亿美元的投资计划彻底泡汤。 这个故事的荒诞之处在于,美国一边喊着要摆脱对中国电池的依赖,一边又亲手赶走了愿意来建厂的中国企业。 现在美国本土电动车60%的电池还得靠中国企业供应,拜登政府砸钱搞“电池国产化”,就是怕被卡脖子。 国轩的工厂本来能直接给福特、通用这些车企供货,解决一部分供应链问题,结果自己把机会推开了。 更讽刺的是双重标准,韩国LG、日本松下在美国建厂一路绿灯,拿的补贴比国轩还多,说到底,美国想要的是技术和产能,但不想让中国企业真正扎根。 可中国电池产业占全球80%的产能,从上游材料到下游组装全产业链都在手里,不是说替代就能替代的。 对密歇根州来说,损失也是实实在在的,两千多个工作岗位没了,未来十年上亿美元的税收飞了,当地零售、建筑等配套产业的机会也全泡汤。 那些在集会上振臂高呼的居民,现在要面对的是一片荒地,和一个不知何时才能到来的下一个投资者。 这件事给其他打算赴美投资的中国企业敲了警钟,现在出海不光要算经济账,还得算政治账,今天签的协议,明天可能因为地方选举就作废,后天可能因为联邦政策就得推倒重来。 这种不确定性,让企业很难下决心做重资产投资,宁德时代选择跟福特搞技术授权,不涉及敏感的股权问题,就是看透了这一点。 国轩把目光转向欧洲和东南亚也在情理之中,那边的政策环境更稳定,产业配套更成熟,美国则在为自己的选择买单,一面是本土电池产能爬坡缓慢,另一面是韩国企业借着政策红利快速扩张市场份额。 这场投资闹剧,最终暴露的是美国产业政策的内在矛盾,既想快速建立本土供应链,又对关键合作伙伴处处设防,既要技术转移,又不愿接受投资落地。 这种矛盾心态下,受损的不只是中国企业,更是美国自己的产业升级和就业市场,那块空地还会继续空着,等待一个也许永远不会到来的完美方案。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