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艘大单直接砸向中国,年初韩国造船业拿到了全球62%的订单,韩媒马上狂欢,还扬言“重夺第一”,结果得意劲儿还没捂热,就被泼了盆冷水,这波反转里,藏着的不只是数据波动,更是两国产业实力的真实较量。 1月份克拉克森的数据一出来,韩媒立刻炸了锅,全球146万修正总吨的订单里,韩国拿了90万,占比刚好62%,而中国只占19%。 当时《朝鲜日报》直接喊出“重夺全球第一”,韩国网民也跟着刷屏庆祝,仿佛造船业的头把交椅已经稳稳落回他们手里。 但他们没说的是,1月中国订单少,很大程度是春节前船厂接单节奏放缓,手里积压的订单太多,船东等不及才转去韩国,而且当时全球订单总量本就比去年同期跌了74%,这个“第一”水分不小。 这股得意劲儿没持续多久,2月份丹麦马士基就扔出了重磅消息:要下40艘LNG双燃料集装箱船的大单,而且全锁定中国船厂,总价值至少80亿美元。 这可不是偶然,马士基之前就对比过,韩国15000TEU的船单价2.1亿,中国17000TEU的船也是这个价,运力多了2000TEU,性价比差得明显。 更关键的是中国交付靠谱,韩国船厂当时还因为供应链延时、部件短缺拖慢交付,两相对比,船东自然用脚投票。 其实这波反转早有伏笔,韩国1月的订单主要靠高价LNG船撑着,但这曾被他们垄断的“皇冠明珠”,早就不是专属了。 当时沪东中华船厂里,19艘LNG船正同步建造,2025年计划交付10艘,刷新国内纪录。 而且从全年数据看,中国手持订单占全球58%,韩国才24%,根本不是一个量级。 说到底,韩国的狂欢是单月数据的假象,中国的接单是全产业链实力的必然,从钢材到引擎,从设计到交付,中国有完整的产业生态,产能和成本控制都有优势。 韩国盯着高端市场,却没解决产能瓶颈和交付问题,而中国既守住了中低端,又攻进了高端。 这盆冷水,泼醒的不只是韩国的短期狂欢,更说明造船业的竞争,拼的从来不是偶尔的单月爆发,而是长期的实力积淀。 对于这件事情,大家有什么看法?可以在评论区聊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