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军前线困境:没人的战争,打给谁看? 快报快报 乌克兰真完了 乌军前线六成是雇佣兵!支持的喊“能扛住消耗”,反对的骂“拿外人当炮灰,这仗打给谁看?” 看俄乌战场乌军困境,真心觉得“人”才是打仗的根本 最近刷到俄乌战场的消息,真挺感慨的。乌军现在的难处,说来说去其实就一个核心问题:没人了。 适龄青年要么往外走,要么不想应征,地方上甚至出现“没人报名”的情况。为了凑人数,只能把征兵年龄一降再降,连不符合条件的都拉进来,这样的兵上了战场,战斗力能有保障吗? 前线六成是雇佣兵,这个数字一出来,网上直接吵翻了天。支持的人说,管他是雇佣兵还是本土兵,能扛住俄军的进攻、能填上前线的缺口就行,战争拼到最后就是消耗,有人顶着总比阵地丢了强。可反对的声音更扎心:这是乌克兰自己的仗,最后靠一群拿薪水的外人拼命,本土青年躲的躲、跑的跑,把外国人当炮灰填进去,这仗打到最后,到底是为了守护家园,还是成了别人的“生意场”? 这话不是没道理。打仗这事儿,从来不是光有武器就行,人的心气、归属感,才是战斗力的根。雇佣兵图什么?大概率是高额佣金,战场上见势不对可能转身就撤,他们守的不是“家国”,是“钱包”。可本土士兵不一样,他们守的是自己的家乡、父母妻儿,就算装备差点儿,拼劲儿里也带着一股子“保家卫国”的狠劲。现在倒好,前线主力成了雇佣兵,本土兵要么凑不齐,要么是被硬拉来的“凑数兵”,这仗打起来,能有多少凝聚力? 再说征兵那点儿事儿,更透着一股无奈。适龄青年往外走,这是肉眼可见的现实。谁愿意好好的日子不过,跑去战场拼命?地方上“没人报名”,说明民众心里早就没了当初那种热血沸腾的劲头,剩下的只有对战争的疲惫和恐惧。没办法,只能把征兵年龄一降再降,以前挑挑拣拣要身强力壮的,现在可能只要能动弹、没大病,就往队伍里塞。可这样的兵,没经过系统训练,没做好心理准备,上了战场别说杀敌,能不能保护好自己都难说。这不是拿士兵的命当儿戏吗? 有人说,乌克兰背后有西方支持,武器装备不愁。可再先进的武器,也得有人操作吧?再完善的战术,也得有人去执行吧?战场上,“人”永远是最核心的变量。当初俄乌冲突刚开始的时候,乌军靠着保卫家园的士气,还能和俄军周旋,可打了这么多年,人力储备早就耗得差不多了。适龄青年流失、征兵意愿低迷,说白了,就是人心散了。一个国家的年轻人,要么不想为它打仗,要么只能逃出去避战,这本身就说明,这场战争已经偏离了很多人最初的期待。 更讽刺的是,那些喊着“雇佣兵能扛住消耗”的人,怕是没想过后续的麻烦。雇佣兵可不是慈善家,拿了钱办事,一旦战局不利或者佣金不到位,随时可能撂挑子。到时候,前线再出现缺口,乌克兰还能去哪儿找人?总不能一直靠“花钱买人”打仗吧?而且,让外国人在自己的国土上打仗,打赢了还好说,打不赢或者打得拖拖拉拉,最后承受苦难的,还是乌克兰老百姓。 说到底,战争的本质是人的较量。拼到最后,拼的不是谁的武器更先进,而是谁有源源不断的人力支撑,谁的民众愿意为这场战争付出。乌军现在的困境,表面上是“没人了”,实际上是“人心没了”。适龄青年不愿应征,是对战争的失望;靠雇佣兵撑场面,是对本土力量的无奈。这样的仗,打起来越来越像一场“别人的战争”,也难怪会有人骂“拿外人当炮灰,这仗打给谁看?” 一场失去了本土民众支持、只能靠外力勉强支撑的战争,注定走不远。毕竟,武器可以靠援助,士兵却不能靠“购买”。没有了愿意为家园而战的人,再华丽的外援,也撑不起一场属于自己的保卫战。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