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这波操作真是绝了!刚出台新规卡我们脖子,不准中国买高端光刻机,结果你猜怎么着

罗普娱记 2025-10-28 12:31:42

荷兰这波操作真是绝了!刚出台新规卡我们脖子,不准中国买高端光刻机,结果你猜怎么着?格力反手就上演了一出"教科书式反击",三十台进口设备订单直接甩进垃圾桶,转头就和北方华创、中电科48所签下21.8亿天价大单! 要知道光刻机是造芯片的“核心命脉”,小到家里的智能空调、扫地机器人,大到工业设备里的精密部件,都得靠芯片运转,而高端芯片的生产离不了先进光刻机。 之前荷兰就已经被美国逼着不让卖最顶尖的EUV光刻机,2024年更是变本加厉,连相对成熟的DUV光刻机出口都要申请许可,直接让阿斯麦公司取消了不少对华订单,摆明了就是要卡咱们的脖子,想让咱们在高端制造上服软。 可他们万万没想到,格力直接给了一记漂亮的反击,三十台进口设备订单说扔就扔,转头就和北方华创、中电科48所签下21.8亿的大单。 有人可能会问,格力哪儿来的这么大底气?其实早不是一天两天的准备了,从2018年开始,格力就憋着一股劲要搞芯片,当时为了投钱造芯,连当年的分红都停了,董明珠放话哪怕投500亿也要把芯片搞成,这份决心可不是装出来的。 那会儿格力就成立了专门的芯片公司珠海零边界,专门搞工业级芯片研发,后来又拉着其他企业成立半导体公司,还花30亿参与收购欧洲的安世半导体,又投20亿到LED芯片龙头三安光电,前前后后在半导体产业链上布局了七年。 虽然中间有过股价波动、减持股份的波折,但这些布局可不是白做的,正是因为早早就扎进了芯片领域,格力才清楚国内哪些企业能顶上进口设备的空缺,真到被卡脖子的时候,才能毫不犹豫地转向国产。 再说格力签下的这两家国产企业,那可不是随便找的“备胎”,都是有真本事的。北方华创在国内半导体设备圈是实打实的龙头,像刻蚀芯片、给芯片镀薄膜、清洗芯片这些关键工序的设备,他们都能造,而且不少设备已经成了国内主流芯片厂的首选。 就说刻蚀设备里的深硅刻蚀机,已经能批量供货了,12寸的晶边刻蚀机也进了好几家生产线验证,性能完全能跟上需求。 中电科48所更是背靠中国电科这样的大平台,在半导体制造设备领域摸爬了几十年,技术积累厚实得很,根本不用担心掉链子。 更关键的是,格力这步棋踩在了整个国家半导体产业崛起的节骨眼上。这些年国家早就看清了“卡脖子”的风险,从中央到地方都在给半导体产业搭台子。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专门发文,鼓励用融资租赁的方式支持集成电路设备更新,各地也跟着出台政策,深圳就设了50亿的产业基金,专门投产业链的薄弱环节。 在政策扶持下,国内半导体产业早就不是单点突破了,从芯片设计、制造到设备、材料,整个链条都在协同发力,新凯来能一下拿出31款设备,万里眼的示波器性能能排全球第二,这些都不是孤立的进步,而是整个产业生态起来了。 荷兰那边看似占了一时的主动,其实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要知道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半导体市场,2023年光光刻机进口就花了87.4亿美元,其中83%都来自荷兰的阿斯麦。 现在他们搞出口管制,瑞银都算过账,2025年阿斯麦在中国的收入得降24%,2026年还得降11%。阿斯麦的CEO自己都急了,说限制对华出口是不明智的,伤的是西方自己的利益。 毕竟做生意讲究个你情我愿,咱们有市场有需求,现在又有了国产替代的能力,哪还怕他们卡脖子。 格力这波反击之所以被叫做“教科书式”,就是因为它选对了时机,找对了伙伴,还踩准了产业发展的节奏。 不是一时冲动扔了订单,而是靠着七年的布局攒足了底气;不是随便找家企业凑数,而是挑了北方华创这种有真技术的龙头;更不是孤军奋战,而是借着国家产业扶持的东风,把企业需求和国产设备的发展绑在了一起。 这一下不仅自己摆脱了对进口设备的依赖,还给其他企业做了个榜样,让更多厂家敢用、愿用国产设备。 要知道,国产设备的进步最怕的就是没人给机会,格力这21.8亿的订单,就是给北方华创、中电科48所送来了“实战机会”。设备好不好用,得在生产线里练,用得多了才能发现问题、改进技术,慢慢就能赶上甚至超过进口设备。 就像当年咱们的家电产业,一开始也依赖进口零件,后来企业敢用国产配件,慢慢就做成了全球领先。现在半导体设备走的也是这条路,格力的反击就是给这条自主化的路添了把火。 所以说荷兰这波卡脖子,看似是给咱们制造了麻烦,实则倒逼咱们加快了自主化的脚步。格力用实际行动证明,只要咱们企业有决心,国内有技术储备,国家有政策支持,所谓的“卡脖子”根本卡不住。 反而让他们自己的企业失去了庞大的中国市场,这波操作谁亏谁赚,一眼就能看明白。 未来只会有更多企业跟着格力的路子走,国产半导体设备只会越来越强,到时候别说荷兰的光刻机,就算他们求着卖,咱们可能都未必稀罕了。

0 阅读:202
罗普娱记

罗普娱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