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中国这么好,为什么西方发达国家都不喜欢我们?很简单,因为我们太贪婪,一开始是想吃饱饭,吃饱以后又想着吃好、吃营养、吃健康。 其实咱们得先说说过去的日子,旧中国的时候,粮食特别缺,80% 的人都长期饿着肚子,遇到灾年更是没法活。1949 年刚建国那会,全国一年总共就产 2000 多亿斤粮食,每人平均也就 210 公斤,连吃饱都成奢望,更别提吃好了。那时候西方发达国家根本不用操心中国的粮食需求,因为咱们自己都填不饱肚子,也没能力去争啥资源。 后来国家搞了土地改革,又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的积极性一下就提起来了,粮食产量跟着往上走。 1978 年粮食总产量到了 6000 多亿斤,1984 年就突破 8000 亿斤,短短几年就解决了吃饱饭的问题,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 吃饱之后,大家自然就想改善伙食,以前过年才能吃上的肉蛋奶,慢慢成了日常餐桌的常客,这本来就是日子过好了的正常追求。 可咱们国家人口多啊,占了世界近 20%,耕地却不到世界 9%,这么多人要吃好,需要的资源就多了去了。就说吃肉吧,养猪、养鸡都得喂饲料,现在咱们国家的饲料粮占了粮食消费总量的 40% 以上,光大豆一年就得消费 1.2 亿吨,其中 80% 都得靠进口。 以前西方发达国家习惯了全球资源的分配格局,比如美国的大豆农场一直靠着出口中国赚钱,可咱们需求一涨,国际市场的供需平衡就被打破了。 这些年大家不光要吃肉,还讲究营养均衡,油料、糖料的需求也跟着涨。1949 年全国油料产量才 256 万吨,2018 年就到了 3433 万吨,增长了 12.4 倍;糖料更是从 283 万吨涨到 11937 万吨,翻了 41 倍。 为了满足这些需求,咱们不光自己种,还得从国外进口不少经济作物,这就让原来占着这些市场的西方国家觉得不舒服了,因为他们的份额可能被挤了,或者价格被推高了。 就拿大豆来说,以前咱们主要从美国进口,后来因为贸易政策调整,转向了巴西、阿根廷,2025 年从南美进口的大豆就有 1200 万吨,巴西大豆占咱们进口量的 70% 以上。 这一下就让美国的大豆产业遭了重,芝加哥期货交易所的大豆价格三年跌了 40%,跌破了生产成本线,北达科他州 70% 的仓库都堆满了,有的只能露天放着,密西西比河的码头货运量也少了 30%。这些美国农场主和相关产业的人自然会有意见,他们的政府也就跟着有了不满情绪。 而且咱们现在不光追求吃好,还讲究健康,比如少吃高脂肪的肉,多吃禽肉、水产品,这又带动了养殖业的结构调整。以前养猪多,猪的 “料肉比” 高,喂很多粮食才能长一点肉,现在开始发展节粮的禽肉和水产,还推广 “以草代粮” 养牛羊。可就算这样,因为基数大,总的资源需求还是在涨。 农业农村部都出台了养殖业节粮行动方案,想降低对玉米、大豆的依赖,可这不是一天两天能成的事。 西方发达国家早就过了追求温饱的阶段,他们的资源消耗模式已经稳定了,突然来了中国这么个大块头,从吃饱到吃好再到讲营养,一步步扩大资源需求,自然会让他们觉得原来的利益被触动了。 比如全球的耕地和水资源就那么多,咱们要种更多粮食、更多经济作物,要进口更多饲料,就意味着别人能分到的份额可能少了。他们习惯了主导全球资源分配,现在中国的需求改变了这个格局,他们心里肯定不乐意,表现在态度上就是不那么喜欢咱们。 其实咱们这根本不是贪婪,就是日子过好了的正常需求。从 1949 年人均粮食 210 公斤,到后来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再到现在追求营养健康,这是国家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老百姓应得的生活。只是因为咱们人口多,一点小小的需求变化放到全球就是大动静,西方那些国家一时适应不了,就有了不满的情绪。 咱们现在也在想办法,比如搞节粮行动,开发秸秆、昆虫蛋白这些非粮饲料,尽量减少资源依赖,可这个过程中,西方的不适应还得持续一段时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