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在是干得漂亮[赞]! 10月26日,美国航母上两架战机相继坠入南海,中间时间间隔不到一小时。 首先得跟大家说清楚,截至目前,没有任何中美官方或权威信源证实这一具体事件,网络上相关信息多为未经核实的传言,咱们先别急着跟风,得理性看待这类消息——毕竟涉及军事动态,真假难辨时,盲目传播反而容易被不实信息带偏。不过话说回来,大家之所以对这类消息敏感,本质是因为美军近些年在南海的军事活动实在太频繁,而其装备事故频发的情况,倒是早有公开记录可查。 就拿美军航母舰载机来说,坠海事故可不是新鲜事。2021年1月,美军“卡尔·文森”号航母上的一架F-35C战机,在南海海域着舰时失控坠入海中,飞行员弹射逃生,后来美军花了3个月才把战机残骸从3700米深的海底捞上来,当时就暴露了舰载机训练和装备维护的问题。2023年,“里根”号航母上的一架MH-60“海鹰”直升机,也在南海训练时坠海,虽然机组人员被救回,但直升机直接沉没,没法回收。这些公开的事故说明,美军在南海的高强度活动,本身就暗藏着很高的安全风险。 为啥美军舰载机事故这么多?核心原因逃不开两点:一是装备老化与维护跟不上。美军现役的F-18系列舰载机,很多已经服役超过20年,远超设计使用寿命,虽然经过多次升级,但零件老化、系统故障的问题越来越突出。美国国会审计署2024年的报告就指出,美军舰载机部队的“可执行任务率”不足60%,意味着近一半战机因为故障或维护问题没法正常起飞。而军费更多被投向F-35等新装备,老机型的维护预算被一砍再砍,故障隐患自然越来越多。 二是人员疲劳与训练强度超标。为了在西太平洋“刷存在感”,美军航母的部署周期越来越长,原本6个月的部署期,经常被延长到8-10个月。船员和飞行员长期在海上漂泊,休息不足,精神高度紧张,操作失误的概率自然会上升。2022年美军内部调查显示,舰载机飞行员平均每周工作时间超过75小时,远超正常负荷,不少人出现疲劳驾驶的情况——战机起降本就是高危操作,一旦飞行员精力不集中,很容易引发事故。 再往深了说,美军在南海频繁搞“自由航行”“联合军演”,本质是想维持其海上霸权,但这种过度扩张的做法,早已超出了自身装备和人员的承受能力。南海海域水文环境复杂,气象条件多变,本就不是适合高强度训练的海域,美军偏要在这里“秀肌肉”,等于把装备和人员往高风险环境里推,事故频发其实是必然结果。 咱们回到这次的传言,不管真假,都该明白一个道理:军事力量的强弱,从来不是靠“频繁亮相”堆出来的,而是靠扎实的装备保障、科学的训练管理和合理的战略部署。美军要是继续在南海搞“穷兵黩武”那一套,就算没有这次传言中的事故,未来也难免因为过度消耗而暴露更多问题。 最后还是要提醒一句,面对网络上的军事消息,咱们得学会分辨,优先相信官方通报,别被不实传言牵着走。毕竟,理性看待局势,比盲目跟风更重要。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用户11xxx26
据我所知,这两架飞机是初次下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