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惊掉下巴!一个连一本二本都没考上、从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的90后高职生,居然站在了清华大学的讲台上,教起了那些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考进来的学霸们!这个人就是邢小颖。 麻烦看官们右上角点击一下“ 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2011年高考后,邢小颖的选择没有像其他同学那样顺理成章,走进所谓的“好学校”。她并没有进入一本或二本,而是选择了一个少有人关注的专业,材料成型与控制技术。 在那个时候,很多人都觉得,怎么会有女生选这个专业呢?毕竟,铸造、搬砂箱、翻砂这些,基本上都是大汗淋漓的体力活,男生都得累得满头大汗。 可是,邢小颖并不在乎这些,她知道自己想要学一门真本事,她坚信:“学得一技之长,错不了”于是,她从开学的第一天开始,就给自己定下了目标——无论如何,一定要做到最好。 她比其他同学多花了好多时间在训练上。清晨五点半,操场上还冷得发抖,她已经开始跑步了;晚上下了课,她会一个人留在实验室,反复操作那些复杂的设备,动手能力就是她的优势,她在实训基地待的时间比课堂上还要多。那些复杂的机械操作,她总是第一个站出来,拆卸、修理、打磨,每一个动作都做到完美无瑕,为了能够掌握这项技术,她用尽全力让自己成为专业的“行家里手”,她不怕累,不怕脏,因为她知道,这一切都值得。 2013年11月,19岁的邢小颖坐上了那趟通往北京的绿皮火车,带着一颗忐忑的心,她成了清华大学基础工业训练中心的实习老师。 当时,她刚刚从职业学院毕业,面对和自己年龄相仿的清华学子,心里当然有些忐忑。每天,她都带着自己的不安走进实验室,一边面对未知的挑战,一边不断自我鼓励。 当自己开始备课的时候,常常到午夜,脑袋里还全是怎么组织好课堂内容,怎么更好地把技术教给学生,她的第一堂课备得格外用心,学生们的反馈也让她逐渐放心,那一刻,她才知道,自己之前的所有努力,并不是白费的。 到2014年,她凭借着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顺利毕业,并且凭借自己在实训和专业课程中的优异表现,被正式聘为清华大学基础工业训练中心的讲师,成为了20岁便站在清华讲台上的“高职毕业生”。 在清华这样的大名校,能聘请邢小颖这样的职校毕业生并不令人意外,因为她的优点就是实实在在的动手能力。 在这儿,讲授铸造、3D打印这些实操课程的老师,拼的不是学历,而是做得出真东西的本事。 最初的清华学生对她的疑虑不言而喻,毕竟,清华学子从来不缺乏优秀的理论知识背景,但邢小颖的课却从来不拘泥于枯燥的理论,她把复杂的技术点通俗易懂地讲出来。 她常说,填砂要像扣篮一样有力,撒分型砂就像烧烤撒孜然,既要快又要准。她把原本艰深的工业制造技术讲得活泼生动,课堂上总是充满了欢笑声。 几年下来,她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学生们都开始抢着选她的课。她的铸造课视频在网络上传播,短短几天内便获得了两亿的播放量,百万点赞。 她也因此成为了广受喜爱的“宝藏老师”。这个高职毕业生凭借真本事在清华大学的讲台上发光发热,打破了很多人对职校生的固有偏见。 当然,邢小颖并没有就此停下脚步,2015年,她参加了中国地质大学的专升本考试,经过两年的努力,她拿到了学士学位,她还不断学习,考取了热加工工艺教师资格证,最终在2021年评上了工程师职称,这一路走来,她一边教学一边学习,始终不放松对自己的要求。 不仅如此,她还发表了二十多篇论文,涉及3D打印铸造、虚拟仿真技术等,带领团队将铸造课程打造成全国“王牌课程”。 她的课堂不仅注重技术的实操性,还与学生们的创造力紧密结合。邢小颖的努力,不仅为她自己赢得了荣誉,也让她的课程成为了名校学子争相抢选的宝贵资源。 在清华工作的这九年里,邢小颖不仅拿下了实践教学奖项,也获得了“优秀实验技术人员”的荣誉,这些成绩都是她日复一日、不懈努力的结果。 她常说,“不论起点如何,只有不断努力,才能弥补短板。”她用实际行动告诉了每一个职校生,学历不是唯一的通行证,能力才是最值得依赖的资产。 现在的邢小颖,不仅是清华的讲师,更是职业教育的代言人,她的故事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看到了职业教育的价值,也让社会逐渐认识到,真正的技能才是改变命运的钥匙。 她不断地走进陕西、河南等地的职校演讲,为学生们打气,告诉他们:“你们实训课上磨出的茧子,才是未来的敲门砖。” 邢小颖的成长历程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那些在迷茫中徘徊的年轻人。她用自己的坚持和努力,打破了外界对职校生的偏见,让更多人看到了通过手艺改变命运的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