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方确认出席APEC峰会,多国元首排队见面,高市早苗也想插个队? 2025年10月的韩国APEC峰会还没开幕,但会场外的“外交热场”已经热闹起来。中国确认高规格出席的消息一传开,美国、加拿大、韩国等国的领导人纷纷表态希望会面,日本新首相高市早苗也急着要“插队”争取机会。这场排队见面的背后,既有各国对区域合作的重视,也藏着不同国家对华关系的微妙考量。 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是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2024年数据显示,中国进口总额增长2.3%,连续16年稳居全球第二大进口国。 在亚太地区,中国更是区域供应链的核心——从东南亚的水果到日韩的电子元件,从澳大利亚的矿产到中东的石油,几乎所有经济体都与中国市场深度绑定。 以韩国为例,中韩双边会晤已提前确认。韩国副总理具允哲在APEC财长会上直言,希望借峰会推动人工智能、数字治理等领域的合作。这种务实态度背后,是韩国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期待:若中日能缓和关系,重启中日韩自贸区谈判,韩国将直接受益。 美国的态度同样值得玩味。总统特朗普虽缺席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但提前派副总统万斯访问韩国,并计划在工商峰会上与中国代表接触。 这种“错峰外交”的安排,既避免直接冲突,又试图在区域合作中刷存在感。 日本新首相高市早苗的处境有些尴尬。她刚当选不久,国内右翼势力要求她“强硬对华”,但经济界却不断施压——中国占日本出口总额的22%,丰田、本田等车企对中国市场的依赖度超过38%。 美国对日本汽车加征15%关税后,日本经济产业省测算,若失去中国市场,日本车企将裁员12万人,损失高达4.3万亿日元。 这种“左右为难”让高市早苗的外交动作显得矛盾:一方面,她通过日媒释放“希望借APEC与中国会晤”的信号,甚至暗示想推动中日韩三方会谈;另一方面,她始终回避对华关系中的核心问题,比如历史问题、台湾问题等。 这种“说一套做一套”的态度,让中国外交部的回应格外谨慎——当被问及是否会与高市早苗会面时,中方仅表示“会及时发布消息”,既未拒绝也未承诺。 中国的克制并非偶然。近年来,日本在安全领域紧跟美国,参与“四方安全对话”,在涉华议题上多次表态模糊。高市早苗上台后,虽口头上称“中国是重要邻国”,但实际行动上仍延续安倍时期的“政经分离”策略:经济上想合作,安全上想遏制。这种“既要又要”的逻辑,在中国看来缺乏诚意。 更关键的是,中国在APEC框架下的角色已从“参与者”转变为“主导者”。作为全球供应链的关键节点,中国对区域合作的态度直接影响各国利益。 例如,中国提出的“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在亚太地区获得广泛响应,而日本若想真正参与区域合作,必须先解决对华关系中的“信任赤字”。 作为东道主,韩国在这场外交博弈中扮演着微妙角色。总统李在明政府明确表示“不会干预他国双边安排”,但私下里,韩国官员多次向中日双方传递信号,希望两国通过对话缓和关系。这种“不站队”的立场,实则是为重启中日韩自贸区谈判铺路。 韩联社报道称,韩国副总理具允哲在APEC财长会上提出,希望推动人工智能、数字治理等领域的规则制定。 若中日能达成共识,韩国将作为“桥梁”参与规则制定,从而提升自身在区域经济中的话语权。这种“借力打力”的外交智慧,正是韩国在亚太格局中保持平衡的关键。 目前,中方尚未明确是否会与高市早苗会面,但态度已十分清晰:日本若想改善对华关系,必须拿出实际行动。例如,停止在历史问题上的模糊表态,停止在台湾问题上的危险试探,停止在经济安全化上的过度反应。 对其他国家而言,这场“排队见面”的戏码也传递了一个信号:在亚太地区,合作不是靠“抢头条”或“表忠心”就能实现的,而是需要基于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原则。 中国作为区域合作的核心,更看重的是各国能否在关键议题上展现诚意,而非口头上的“热情”。 简单来说,这场APEC峰会前的外交互动,既是各国对区域合作机遇的争夺,也是对自身战略定力的考验。中国用“不冷不热”的态度划出底线:想合作,先拿出行动;想对话,先摆正位置。这种务实的外交风格,或许正是亚太地区需要的“稳定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