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输得目瞪口呆! 欧盟,被中美各摆了一道! 中美第五轮吉隆坡贸易谈判已结束。李成钢:USA的态度是强硬的,中方维护利益的态度是坚定的。 中美这次谈了两天。双方聊了很多棘手问题。比如海事物流、关税暂停期、还有芬太尼禁毒合作。美国财长贝森特挺高兴。他说达成了一个“非常成功的框架”。美国原来想对中国加征100%的关税。现在这个计划暂停了。贸易战的火药味淡了一点。 最让欧盟窝火的是,这巴掌打得太疼,还没法喊冤。前脚美国刚对欧盟放狠话,要求单方面降低关税,否则就加征20%“对等关税”,逼得欧盟贸易官员放话“不会照单全收”,谈判僵在巴黎会面的前夜。后脚美国就给中国松了绑,把原定100%的加税计划按下暂停键——同样是关税博弈,欧盟硬扛换来了威胁升级,中国坚定维护利益反而迎来缓和,这种双重标准简直把“盟友”二字踩在脚下。 更扎心的是海事物流这盘棋,中美悄悄划定了规矩,欧盟直接被晾在岸边。美国早就靠《航运改革法》把航运数据当成了“管制武器”,不仅要求所有涉美航运交易备案,还禁止港口用中国的物流信息平台,摆明了要掌控供应链数据。这次中美谈海事物流,能让贝森特喊“成功”,绝不是简单的运输协调——大概率是在数据跨境合规、港口准入等关键处找到了平衡点,等于中美一起攥住了全球航运的“数据钥匙”。可欧盟呢?自家航运企业还在为美国的“数据长臂管辖”头疼,既要提交舱单细节又怕泄露商业机密,如今中美达成框架,欧盟连参与规则制定的资格都没了,这损失比丢订单更致命。 芬太尼合作的排他性,更让欧盟尴尬得能抠出三室一厅。中美把禁毒合作当成谈判突破口,从关税挂钩到执法协同,形成了闭环。而欧盟作为全球毒品管控重要力量,连边都没沾上——要知道欧盟每年也受合成毒品侵扰,却只能眼睁睁看中美搭建“禁毒小圈子”,后续想介入都找不到切口。这种被边缘化的滋味,比谈崩更难受。 欧盟的被动,说到底是自己的“老毛病”拖了后腿。27个成员国要集体投票,光协调立场就得耗半年,哪比得了中美“两天谈成框架”的效率?美国吃准了这一点,对欧盟漫天要价,一会儿逼其废除数字税,一会儿要它接受美国食品标准,反正欧盟决策慢,耗得起。可中国不吃这一套,李成钢一句“维护利益态度坚定”,就逼得美国务实让步。两相对比,欧盟的“硬气”成了笑话,毕竟硬气要有快反应支撑,否则只是被动挨打的靶子。 更讽刺的是,欧盟刚还在对中国放狠话。冯德莱恩前一天才说“必要时动用所有手段”反制中国稀土管制,转头就撞见中美缓和。要知道2024年中欧贸易额达7858亿美元,中国是欧盟最大贸易伙伴,欧盟本可以借这份体量和中美博弈,结果却在中美达成共识后,手里的筹码瞬间缩水——以后再谈新能源汽车、稀土合作,中国一句“中美已有共识”,就能让欧盟哑口无言。 美国这招“拉一打一”玩得溜,中国则用坚定立场换来了主动,最惨的就是欧盟。既没从美国那拿到对等尊重,又在中美共识里丢了话语权,连自家企业都开始慌了——意大利汽车业早就怕美国加税,现在看中美降温,更怕欧盟被孤立,订单被中企抢走。 这场博弈戳破了欧盟的幻觉:以为靠“盟友身份”能沾美国光,靠“贸易体量”能拿捏中国,结果两头都落了空。中美用两天时间证明,全球贸易不是看谁口号硬,而是看谁能快速达成务实共识。欧盟的官僚机制和战略摇摆,终究让它成了最大输家。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